一家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贷款,短短3年产值突破2亿元;另一家企业却依然为专利产业化的900万元启动资金而奔波。专利权质押——
私企融资新渠道 蛋糕好吃不好得
《中国工商报》(2006年02月24日 F1版)
2月15日,从国家发改委传来消息,近期将在山东省烟台龙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召开现场会,面向全国推广“龙源”研制的等离子点火装置。 在总经理王公林看来,“龙源”能有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4年前企业融资方式的突破——通过专利权质押,从银行获得贷款,进而顺利启动,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而同样拥有“广阔市场前景”专利的晟吉公司,则没有这么“幸运”,直到今天,企业的负责人宋春吉依然为专利产业化的启动资金而奔波。 两次质押贷款让“知本”成“资本” 龙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000年,公司经过3年攻关,研制出发电站锅炉粉煤等离子点火装置,并获得14项专利。当时,国内电站锅炉点火都是借助燃油进行,因此,不需要消耗燃油的等离子点火装置市场前景无疑很广阔。 然而,由于缺乏资金,“龙源”的专利一直没有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 2001年,事情有了转机。在烟台市知识产权局的帮助下,“龙源”与开发区商业银行“接上了头”。由于是国内独家生产等离子点火装置,“龙源”将9项专利权质押给银行后,拿到了1200万元贷款,迅速启动生产,并按时向银行归还贷款本息。2002年,资金缺乏的“龙源”,再次将专利质押给开发区商业银行,获得600万元贷款。 通过专利权质押,“龙源”的“知本”真正地成了“资本”。 就是这两次贷款,让“龙源”实现“蜕变”:生产扩大,从南到北,自东而西,一路打开全国市场。2005年,企业产值突破2亿元,除北京、西藏、湖南、广西外,全国所有的省区市都有“龙源”的产品。“龙源”也因此多次进入国家有关部门的视野。 900万元启动资金拴住发展脚步 现在,龙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创业之初所面临的问题,也在困扰着烟台海阳市的一家私营企业。 烟台晟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是海阳一家机械设备开发公司,已研制成功两款捆绑货物紧绳器,并获得国家专利。“这种捆绑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谈起历时多年研制成功的心血结晶,企业负责人宋春吉十分自豪。 他说,目前在货物运输上,我国采取的依然是人工捆绑作业。一辆满载的货车至少需要五六个人才能绑好,而采用“晟吉”的捆绑器,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完成作业。 但由于缺少900万元资金,生产难以启动,捆绑器只能被“束之高阁”。 虽然“晟吉”是国内唯一一家生产研制这种捆绑器的企业,捆绑器还被评为国家优秀专利,予以重点保护和推广,可是,想让银行认可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还很困难。宋春吉跑了几家当地的银行,但就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给企业贷款。 银行的答复无一例外:专利权看不见摸不着,风险太大! “知本”变“资本”期待银行敞开大门 像“晟吉”这样的企业,在烟台市远非少数。该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金志海介绍,每年烟台市都有不少市场前景好的专利,由于缺少产业化启动的资金,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待字闺中。 将专利权质押给银行获得贷款,是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一条有效渠道。“这也是国家一直鼓励的。”人民银行烟台分行信贷管理科副主任科员初明说,专利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法律规定,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可以质押。但在目前,想让这条渠道畅通,还需要迈过几道坎。 首先就是观念的误区。金志海说,目前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知识产权的产出和保护,却忽略了知识产权的转移和利用,这导致无形资产不是资产普遍存在于一些人的观念中。 而对风险的不同认识,也促使银行做出不同的决策。中信实业银行烟台分行风险管理部副经理霍正胜认为,专利权毕竟不同于有形的财产,在未来收益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银行是不会轻易推出专利权质押的金融服务新产品的。 看来,改变这些,还需要时间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仵德建 郑野军 张涛 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