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的主线及路径

——基于市场监管的视角(下)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2月15日 A3版)

  (二)理清监管的链条,找到关键点
  马克思指出,市场是商品所有者关系的总和。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的市场,在经济学家的眼里,由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组成。而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是生产关系的4个环节。市场监管的链条,就镶嵌在4个环节之中。在生产领域,产品质量及与此相对应的标准,需要重点抓好;在交换领域,也就是狭义的流通环节,以公平交易为重点;在分配领域,以平等准入、保护知识产权为重点;在消费领域,以安全消费、放心消费为重点。对4个环节的重点问题,深入分析研究,理清监管重点,完善市场规则。同时,对4个环节中的相关参与方,认真分析更好地减少制约因素,释放市场主体、消费主体的活力。还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活动中,准确把握市场监管执法的切入点。在不同时期,市场有不同的热点及突出的问题,这些热点问题,恰恰就是市场局部功能紊乱的症状。市场监管要善于从企业经营者、消费者、媒体反映的问题中,找到执法的切入点。一段时间以来,食品安全、侵犯知识产权、传销、垄断、消费欺诈等,是市场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很容易演化为影响市场秩序的毒瘤。对这些毒瘤,要运用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方式坚决清除。
  (三)增强预见性,化解重大市场问题,守住安全底线
  现代政府在市场监管中,强调包容审慎的态度。所谓包容,就是对新的经济业态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不轻易一棍子打死;审慎就是在处理上要于法有据、不盲目制止或处罚。但是,这就更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对于那些违背常识的经济行为,要及早预判出其危害,不要祸起萧墙再投入大量精力处理。发生重大的市场事故,既是对市场秩序的重大破坏,也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有时候,一个企业发生重大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对这个行业的信心,甚至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生活节奏。如涉及食品安全、经济安全等全局性的问题,更是如此。真正的好中医,强调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病入膏肓再搞“治乱用重典”,痛下猛药。市场监管部门要成为市场的把关者,更要成为“把脉者”,成为对市场望闻问切的高手。
  (四)正确理解“有为”与“无为”,构建简约高效的监管方式
  作为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进行市场监管是基本职责。要监管市场,就必须依法运用检查、抽查等多种执法手段,对市场主体的竞争、交易行为进行监督,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这就是市场监管的“有为”。但是,这种“有为”,并不是表现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忙碌上,并不是执法多、到企业检查多,就说明监管有成效。最终的监管效果要由市场主体、消费者的感受和市场状况验证。如果一个地区的市场监管人员很少到市场上检查,当地的市场秩序很好,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很好的保障,这就是最好的“有为”。反之,看起来很忙碌,却没有管到点子上,市场秩序混乱,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这种表面上的“有为”,实际上是乱作为。
  (五)提高监管效率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监管与之相适应。毫无疑问,能用较低的监管力量投入实现监管目的,是市场监管的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市场秩序井然,各方利益主体的权益得到公平保护;同时,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到有效发挥。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
  经济学上的帕累托定律,对市场监管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借助这个定律,我们大胆想象一下,作为一种有投入产出的行政行为,市场监管的最优状态应当是什么样子。帕累托最优,也被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一种理想状态。假设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至少一个人会变得更好。这只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假设,至于现实中能否实现,我们先抛开不管。但是,它为我们思考监管效率问题打开了一扇窗口。在监管中,就是力争用尽量少的投入实现监管目标。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用尽量小的干预收到最好的效果。
破解难题:激发市场活力
  市场犹如奔腾不息的大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总会出现一些影响其顺畅运行的“堵点”。市场监管部门要善于抓住“堵点”进行“疏导”,以此理顺市场关系。只有抓住重点、破解难题,才能确保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对市场监管部门而言,当前的重点在于统一服务平台、维护市场公平、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服务标准、平台,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第四章对“政务服务”作出了规定,强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强调,要在全国推动十个政府平台建设,这些平台主要包括“全国统一的市场主体维权服务平台”“统一企业登记业务规范”“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府服务平台”“全国统一、简明易行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建立统一的在线监管系统”等。通过统一的平台、标准、制度建设,为全国的市场主体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体系,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应有之义。
  二是保护知识产权等产权,为市场活力奠定基石。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而知识产权保护事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着力点。知识产权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是企业家乃至整个社会创造力的具体体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创造知识的能力,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发展秩序,就是促进经济发展。
  市场监管部门的许多职能与保护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密切相关。做好产权保护,就会让企业家放心大胆地创造财富、做大做强企业;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就会让企业大胆投入、大胆创新,从根本上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是加快健全全国统一的负面清单制度。各地政策不一、有的紧有的松、明放暗收等,都会影响到市场准入的公平性,影响到市场活力。建立健全完善的负面清单制度,真正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一种积极的行政审批改革方式,是进一步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降低创业门槛,市场主体的活力得到了有效激发,而监管的重点由重审批向重视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在深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随着负面清单的推出,市场主体的自由度进一步加大,更加有利于市场活力的迸发。
  四是加大反垄断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没有公平的监管,就没有公平竞争,没有公平竞争,就没有充满活力的市场秩序。公平的竞争政策,是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的基本途径。《优化营商环境》第二十一条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有效预防和制止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监管总局依法查处了阿里巴巴集团垄断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维护中小企业权益、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市场经济的活力及其配置资源的效率与公平竞争息息相关。
  五是加大标准引领力度。标准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和约束作用,也是从源头上引领高质量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服务业领域和新经济形态领域,如何通过制定适合需求的标准体系,从源头上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的生产、服务行为,既是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是推进监管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市场监管总局行政学院副院长 李清栋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