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自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02月18日 A8 版)

  吾名之曰压岁钱,生于传统文化,长于时代变迁。吾虽生活小事,内中含义却殊为不同,盖因吾既为亿万少儿好友,亦关乎消费教育引导、释放消费潜力大计者是也。
  吾出生之际,当属汉代,百姓多称压祟钱,与压岁钱对应。前者系父母赐予幼者,取驱邪保安之意;后者系子女敬于老者,取压住时光、不再长岁之意,祈求老者长命于世间。
  祟者,古传之小妖也。这厮黑身白手,性喜播祸,常于除夕夜与年为伴,共驾阴风巡游各家,然后单行潜身近床,以手抚摸小儿前额,致小儿哭闹高烧乃至呆傻。可怜天下父母心中不宁,每于除夕夜忐忑床前,思谋良久,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果然,待得祟妖近身之时,那钱忽金光四射,吓得祟妖落荒而逃,方保无事。
  此后时光荏苒,亦因“祟”“岁”同音,压祟钱渐与压岁钱合一,专指尊长于春节之时赐予晚辈之金,并由此成为亿万孩童过年一大乐事,与除夕守岁、穿新衣、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同行演进,共同勾勒出春节习俗之典型画面。即使如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幼年时代殊爱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等,平时难得到手,趁每年吾等到来,亦会打起“大规模”购买算盘,并成为延续一生之温暖记忆。
  改革开放,山河巨变,吾之身价亦迅猛倍增。前数几年,父母回想着当年自己5分钱、1角钱之压岁钱时代印象,转身给小儿时,已是百元大钞。痛则痛矣,笑意却满面。如今之道,尤其发达之地,百元常规又已过时,增加那红包厚度早成硬道理。此情形固然因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可喜,然则审视用吾之人、用吾之法,问题多矣。
  昔日,理财之事仅为父母思量,如今普遍前移少儿面前。以懵懂随性之年,得授千元、万元巨资,孩童之辈如何自持?加之父母不加引导,随意用吾之态林立于世间——罔顾案头文具众多,随意重复购买;逛店到处点指,各种垃圾食品尽收囊中;买鲜花,买礼品,百般讨好所谓女朋友。更有甚者,呼朋唤友,肆意吃喝;沉迷网吧,彻夜不归;微信圈中散发红包,一掷千金……凡此种种,尽失民俗传统之粹,亦无吾等之祈福本意,好事乎?坏事乎?个中事体,不可不察。
  为人父母,自应尽教育之责,社会亦应加强引导。当吾等被交于少儿手中,既尊重其消费自主,又不可过度放任。妥善之计,莫过于帮其建立个人账户,统筹规划,科学消费。在享受零食之外,购买相应保险、承担部分学费、选购名著阅读、旅游增长见识……如此,少儿既感受过年乐趣,又树立科学消费理念,其善大焉。
  尤其当下,国家发展需要消费贡献更多力量,释放消费潜力事关重大。如能结合新供给、新消费特点,指点少儿用好吾等,于小而言,利于其开阔视野、适应形势;于大而言,利于扩大消费、支持发展,何乐而不为?

□会 文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