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化东风伴春行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03月29日 A4 版)

  春天的阳光,如同一首浪漫的抒情诗,让人陶醉,令人惬意。高天流云,暖风轻拂,新柳吐绿,村舍俨然,如同玉带般向西无限延伸的高速公路,把我带向一个神圣的地方——陕西韩城太史公祠。
  那是前年春天,我第二次拜谒太史公祠。第一次是几年前到晋南参加一个会议,会后和几位文友专门绕道韩城,在那个叫梁山的地方,拜谒了这位从中学时代起就巍然屹立于我心目中的文化巨人。站在高高的黄河岸边,肃立于庄严的司马迁墓前,梦幻般的历史如同高天那滚滚烟云,从我的眼前悠忽飘过,我们向这位过世2000多年的思想先贤和文化巨人深深鞠躬。第二次来,是专门为了一本书的创作,就是《阳城史话》。
  我不是学历史出身,也非专门从事历史研究,只是曾经写过一些地方历史文化文章,对历史颇感兴趣,而要完成家乡阳城的史话创作,说真的不是一件易事。阳城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人才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史话”这个文体,写出她的博大精深与诱人风姿,用“泰山压顶”来形容这项艰巨的工程,一点也不过分。在接受了这一重大使命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千里迢迢跨过黄河,拜谒太史公,其意不言而喻。
  阳城虽然历史悠久,但遗留下来的史料不是很多,特别是唐代以前,几乎为空白。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本地方历史文化书《灵毓寺头》,深知历史在民间。创作史话,运用史料是一个方面,而实地考察则是重要手段。在大量阅读史料、梳理线索的同时,我深入乡村,调查走访,用心打捞散落在民间的历史碎片,精心修复,苦心创作,力争恢复其本来面目,尽可能地逼近历史真相。
  忘不了,绵绵细雨中,我逡巡在濩泽故城,去寻找当年大舜“渔于濩泽”遗留的踪迹;爬上高高的老鹳岭,去探访岁月风霜中遗留下来的北魏摩崖石刻;走进古村白涧,聆听当地老人讲述五代十国时丁零人翟猛雀作乱的故事;越过高高的黄龙岭,去寻找那哺育了阳城土地上数十万精灵,也孕育了阳城3000年文明史的濩泽之源……
  忘不了,炎炎烈日下,我穿行于沁河岸边的古镇润城,在箭楼巍巍的古村屯城,遥想当年武安君白起在此筑寨屯兵发起“长平之战”的紧张场面;在高大肃穆的开明寺前,仿佛看到传说中的仙女在藏经楼上双手合十、闭目诵经;走过雄伟俊丽的永宁阁,深情缅怀大明吏部尚书王国光的不朽业绩;漫步铁壁铜墙的砥洎城,似乎看到了当年沁河两岸冶炼铁炉的熊熊火焰……
  忘不了,飒飒秋风里,我攀上古名山析城山,在破败的汤帝庙里,凭吊不惜以自身作牺牲而为民祷雨的圣帝商汤;肃立于匠礼村高耸的魁星阁前,虔诚追思大明王朝四大清官之首、“不私一钱”的杨继宗;寻访于崖龛众多的麻娄山,倾听“马蜂精”张斗光率民众起义大战清兵的故事;步入大山深处的枪杆村没天洞,领略一代伟人邓小平当年在这里召开“枪杆会议”的无限风采……
  有了“米”,就要开锅做“饭”了。做成什么样的“饭”,才能让人品尝得津津有味呢?史话就是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而不能搜集整理、堆砌史料。我决定用深入浅出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突出科普性、故事性、趣味性,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运用文学手法,选择历史上那些有启示教育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题材,通过生动的笔墨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把这部史话写成文史并茂、生动鲜活的作品,力争使人物血肉丰满、呼之欲出,事件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从而更好地揭示历史的本质。于是,我拟定了以史为纲、以文为翼、华实具备、通俗耐看的创作原则,开始精心烹制这份特殊的“大餐”。
  初稿出来后,就开始了漫长而忐忑不安的等待。一个月后,负责《阳城史话》的审定专家姚剑老师给了答复,他充分肯定了《阳城史话》“把传说、神话、历史甚或文学融为一炉”的创新写法,并就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了中肯意见。至此,我一颗悬在半空的心终于落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阳城史话》付印之际,正值百花齐放、莺歌燕舞的春天,我不禁又忆起前年那次韩城之行,忆起了创作过程中社会各界及有关人士的倾力相助,心中充满无限感激。朱熹有诗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古老的阳城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辉煌岁月,愿此书能够化作一缕东风,伴随她走向万紫千红的春天!

□山西省阳城县工商和质量监管局 张红胜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