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就是一面镜子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06月02日 A4 版)

  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一个月前,在《中国工商报》组织的“这个读书日,同读一本书”活动中,我和另外两名工商文友一起读的,就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部叙述先生和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生活的作品,淡淡的悲哀和怀念融于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中,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我又接触了先生更多的作品,了解到她传奇的一生,领略了她身上许多当代人稀缺的精神。
  杨绛先生著作主要有译注、散文、小说、剧本及学术研究等,可谓著作等身。在日寇侵华期间,她和丈夫钱锺书身陷上海孤岛。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们巧妙地与之周旋。1949年,有人劝他们离开大陆去美国,杨绛拒绝。她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先生早年留学英法,并不通西班牙文。1958年,社科院文学所将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交给了她。在比较了众多译本后,她决定自学西班牙文,从原文翻译。即便在“文革”期间,翻译工作也未中断。杨译《堂吉诃德》至今都被公认为最佳译本。从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和责任。
  散文是先生最擅长的文体,她的晚年作品《走到人生边上》《一百岁感言》等,让人接触到一种“新鲜的经典”,在浮躁的文坛风气中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气。“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句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正是她“清淡、高雅”为人处世的写照。
  杨绛先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是读书。年轻时的杨绛曾与她的父亲有过一段对话,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这一番对答,足见杨绛先生对读书的钟爱之情。
  以读书为挚爱,杨绛与钱锺书得以相识相知,并结为连理,终生不弃。艰苦岁月里,他们有书籍相伴,不仅可以苦中取乐,而且内心变得强大。晚年,先生不止一次说:“钱锺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和我的志趣还比较相投。”她还将钱锺书和她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读书,杨绛先生获得了丈夫“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赞誉;因为读书,杨绛先生拥有了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力量。
  对照先生,回想自己人生的历程。我曾经是个热爱读书的少年,却一度丢弃了阅读习惯,一丢弃就是多少年。想想那些年,感觉自己真正是“白活了”。对照先生,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一部手机就掌控住了整个人,朋友圈仿佛就是人生的全部;网络技术发展,碎片化、快餐式阅读让我们变成了不爱思考、不会思考的动物……
  先生就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曾丢弃阅读习惯的我,也照见了阅读习惯回归的我。先生走了,但我会经常用先生那种“隐身地串门”的读书方法去拜访她,并拜访那些智者先哲,与他们对话,接受他们精神的熏陶。先生走了,我不悲伤,她的思想已千古,将始终伴随着我前行。

□湖北省巴东县工商局杨成义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