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保障 科技助推 社会共治

厦门多管齐下筑牢食品安全防护墙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10月20日 A1 版)

  本报讯 日前,福建省厦门市委、市政府出台2016年度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将食品安全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由原来的3%提高到4%,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
  “来源可溯、去向可追、监管高效、全员参与”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模式,是厦门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厦门市运用“互联网+食品安全”技术,在食品流通环节建立健全“二系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化监管。
  针对厦门市生鲜食品主要依靠外地调入,批发市场销售量占全市75%以上这一实际,厦门市建成了“生鲜食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从生鲜食品批发源头抓起,将市场申报、产品检验、打印凭证、索证索票、工商查验等交易流程转化为数据传输,使食品安全信息可视、可读、可管理。该系统目前已实现对蔬菜、肉类、水果、产、禽类、豆制品和冻品七类生鲜食品质量安全的网上监管;已将105家菜市场纳入监管,系统覆盖率达75%以上。
  围绕“紧抓超市、倒逼批发、规范零售”的思路,厦门市创新开发了“厦门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实现了预包装食品的信息化监管。系统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免费开放,批发企业必须完整上传备案信息后,才能打印出上市凭证。有了上市凭证,才能进行食品销售,改变了经营者事后上传备案“可传可不传、传多传少一个样、工商监管难把握”等被动的工作局面。目前,全市已有7138家商场、超市、食品批发商、生产厂家运行该系统,可对2.3万个经营主体在厦门市销售的食品进行追溯监管,纳入监管食品15.8万种。
  厦门市还开发了“食品监管移动平台”,实现“信息查询”“许可核查”“检查监管”“票证查验”四大功能。平台事先梳理出7类型28条食品监管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只需选择违法行为,即可自动显示适用条款、处罚依据等,当场可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通过扫描食品条码,执法人员可快速开展票证查验,并可根据进销货台账对食品销售源头和流向进行追溯查询。截至今年8月,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运用该平台开展食品流通许可现场核查1.9万多份,食品流通许可审批时限由20天压缩至7天,得到广大经营者的好评。
  为进一步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无缝监管,2011年,厦门市率先在全省实行“互联网+农资监管”模式,自主开发放心农资信息化监管平台。经过5年建设,农资监管平台已建成企业管理、产品管理、销售管理、监控管理、诚信管理、追溯管理等多个模块。截至目前,平台已将全市80%以上的农药、肥料品种列入平台进行监管,录入的数据达1.5万多批(次),逐步实现了产品的“源头可追溯”。产品销售时加贴质量安全追溯标签,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到产品所有档案信息。此外,消费者还可通过网站、无线城市手机端、短信、触摸屏等方式进行蔬菜身份信息查询,给市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为实现共治共享的目标,厦门市市场监管局于去年组建了全市首支“食安厦门”志愿者队伍,200多名志愿者均来自企业和高校。为给政府决策和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厦门市还建成了厦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库,聘任136名来自食品行业的专家作为成员。今年5月,厦门市推出首个“食安厦门”微信公众号,发布权威声音,加强宣传和风险交流。厦门市还在厦门电视台举行首届“食安厦门共治共享”座谈会,邀请各方代表参与讨论,并进行电视转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

□刘启国 刘伟程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