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千秋的不朽丰碑

——读王树增《长征》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10月22日 A4 版)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的《长征》(修订版),再一次点燃了大众重温红色经典的热情。
  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离开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实行战略转移,由此拉开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为了真实还原当年这段血雨腥风的革命历程,作家王树增查阅了大量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首次披露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的光辉形象,塑造了一批为革命理想信念,敢于流血牺牲的红军典型。丰富翔实的史料,催人泪下的情节,感人至深的故事,鲜活细腻的人物刻画,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场战略大转移,将士们不仅要克服沿途穷山恶水的阻挡,还要与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我的敌军周旋。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冲破层层封锁?又是什么力量使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长征》书中随处都能找到答案:是他们头顶上那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红星,是他们心中早已播下的革命火种,是“天当被,地当床,野菜野果当干粮”的坚强意志,是他们“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理想不可丢”的大无畏精神……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汇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信仰力量,让星星之火燎原,使我们的军队有了不断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从而由弱变强,由胜利走向了新的胜利。
  品读着书中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句子,感受着长征路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韧顽强,长征精神一次次叩击着我们的心房,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长征不仅没有消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信念,反而锻炼了党,使党由脆弱走向了坚强,由幼稚走向了成熟,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正是凭着这种伟大的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中不仅有精彩激烈的战斗故事,还有党在革命早期挫折中如何不断变革、调整、实践的探索历程。可以说,长征不仅是力挽狂澜战略决策的胜利,也是党由弱到强不断壮大的胜利,更是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它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告诉我们:支撑一个生命延续与发展、决定一个民族存亡与兴衰的要素中,物质因素固然重要,但往往更可靠、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力量是精神。正如作家在书中所言:“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
  “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今,历史的尘烟虽已散去,伟大的长征精神却如一座光耀千秋的不朽丰碑,巍然屹立在人们的心中;又宛如一盏旷世的明灯,永远闪耀在璀璨的星河,闪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长征路上劈波斩浪、砥砺前行!

□刘小兵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