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7年02月07日 A4 版)

  拍摄照片需要选取好的角度,写新闻稿件同样需要寻找最佳角度。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指作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角度能否选得好,往往决定着一篇稿件的成败。
  发现事实,考验的是脚力。新闻界有句话,叫“七分采,三分写”,强调深入采访的重要性。采访是发现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记者、通讯员只有认真落实“走转改”,积极践行“三贴近”,才能发现大量鲜活的新闻素材,为新闻写作提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鲜素材。著名报人范敬宜曾用一首打油诗讽刺那些作风浮躁的记者:“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不深入实际,作风漂浮,是很难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
  挖掘事实,考验的是眼力。新闻事实有了,怎样从纷繁杂乱的素材中把有亮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挖掘出来,却是需要一双慧眼的。这就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能够从众多素材中找寻不一样的“风景”。
  表现事实,考验的是笔力。所谓笔力,是指用笔行文的力量,通俗点讲,就是笔下的功夫、写稿的技巧。采访同样一件事,笔力好的人写出来的稿件清新活泼,赏心悦目;笔力不好的人写出来的稿件却是索然无味,干巴巴如同嚼蜡。笔力反映出的是记者、通讯员的基本功。
  综观本报收到的来稿,虽然不乏高质量的稿件,但通常以简报稿、公文化稿件居多。这些稿件大多是某个地方某个阶段或某项工作的总结,千孔一面,似曾相识;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亮点未展现。
  简报稿多,公文味浓,是不是因为工商、市场监管工作缺少亮点?当然不是。同样内容的工作,只要找准新闻点,选好报道角度,同样能写出好文章。比如编辑部经常收到这样的稿件,在某某行动中,某局出动执法人员多少人次,出动执法车辆多少车次,检查市场多少个,检查经营单位多少家,查处案件多少起,案值多少万元,罚没款多少万元。对于这样的简报材料,写稿人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着笔?比如,这个局查处的案件中,有没有特别典型的案例呢?如果有,把这一与众不同的亮点“拎”出来,配以细节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表述,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会好很多。
  多年前,笔者曾选用一篇题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竟然逃债上千万元》的稿件,至今印象深刻。之所以选用这篇稿件,就在于文章新闻点抓得好,角度选得好。作者没有像多数通讯员那样从当地命名多少家“守重单位”这一角度选题,而是紧紧抓住“‘守重单位’竟然逃债上千万元”这一新闻事实,通过事件陈述、背景交代、多方求证等手段,环环相扣地把“守重单位”评选、命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出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位置,选取不同角度采写的新闻稿件,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角度才是最佳角度?笔者认为,采写新闻稿件,在尊重事实、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最抓人“眼球”、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角度,便称得上是最佳的新闻角度。

□予 向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