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说扇子
雨后,天依旧没有放晴。打开窗户,一股清凉的风吹了进来,挟着淡淡的花草混合的香味,沁人心脾。
手头的这本《红楼梦》读了两遍了,依旧爱不释手。中学时曾读过,但走马观花、泛泛而读,只记个大概情节。现在重新翻阅,却难以加快速度,总有一些精妙的句子不免反复吟咏几遍。读至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宝钗戏蝶有一段文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对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想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对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读着读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位娇美的女子与蝴蝶周旋,不时用扇子轻轻扑打。
突然对宝钗手里的扇子产生了好奇,于是想到杜牧的名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里的轻罗小扇大概与宝钗拿的扇子一样,都是圆形的扇子,即古代女子们常用的团扇吧。西汉班婕妤有首著名的《怨歌行》,诗中写道:“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形状似圆月,颜色似霜雪,作者借扇抒怀、托物寄意,扇子被寄予美好圆满之意。
又有诗曰:“如圭信非玷,学月且为轮。机杼蘼芜妾,裁缝箧笥人。摇风入素手,召曲掩丹唇。”“如圭信非玷”比喻团扇之洁,“学月且为轮”比喻团扇之圆,而“摇风入素手,召曲掩丹唇”说的是女子用纤纤素手轻摇扇子,唱歌时则用扇子遮住红唇。一把扇子,将古代女子的羞涩娇媚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们在曲折的回廊里,在月下的花丛中,在临水的阁楼上,在雕花的窗棂边,圆月般的扇子半遮着灿若明月的脸,或悄然伫立,或眼波流转,或欲语还羞,那该是怎样一种勾魂摄魄的缱绻风情?
如果说,团扇映衬了女子的娇柔之美,那么羽扇则彰显了男儿们的旷达与从容。《三国演义》中,人们对孔明的羽扇印象颇为深刻。据说,孔明的这把扇子是他夫人黄月英送给他的定情物,目的就是让他随时保持冷静,能够沉得住气。无论是七擒孟获还是六出祁山,无论是空城计还是借东风,孔明素衣纶巾,手摇羽扇,不紧不慢,一摇一顿中,妙计横生,运筹帷幄。这是怎样一份无畏与从容,怎样一份潇洒与泰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每每读到这句,眼前都会浮现孔明先生轻摇羽扇泰然自若的样子。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亦有“羽扇纶巾”的句子,这个“羽扇纶巾”指的不是孔明,而是周瑜。可见当时的男子,都喜欢佩带扇子。静坐着对弈或品茶,间歇中摇一摇手中的扇子,颇有一种山高水远、气定神闲的意味。这里的扇子,扇出一缕清风,扇出一份悠闲,更扇出一种意境。难怪白居易曾这样形容:“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我最喜欢的是文人墨客手里拿着的折扇。素白如雪的扇子底上,绘以花鸟山水,题以诗词歌赋,既丰富了扇面,也陶冶了情趣,抒发了胸臆。据说画家徐悲鸿、齐白石都喜欢在扇面上作画,特别是国画大师齐白石,他作的中国画扇面,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达到了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扇子沾染了文学的气息,雅致、珍贵,已经跳出纳凉配饰的范畴,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如同梅、兰、竹一般,成了高洁、清雅、淡远的精神象征。
当然,最令人难忘的扇子还是母亲手里那把蒲葵扇。炎炎夏日,孩子们已经熟睡,母亲的扇子轻轻摇着,扇走蚊虫,扇来清凉,这是很多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郭沫若曾经这样赞美普通的蒲葵扇:“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现在,电扇、空调的普及,太多科技产品的应用,能让周围的环境瞬间降温,让我们有了更为奢华的体验。可是,能给予我们内心一份真正清凉与宁静的,还是传统的扇子。很多时候,唯有一些原始素朴的东西,才能承载寄托我们的心性。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市场监管局 徐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