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
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打传模式
近年来,浙江省将打击传销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平安浙江建设的大格局。近3年,浙江省充分借助大数据手段,实现打传线上线下的齐头并进,全省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传销案件605起,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10起175人,未发生因涉传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2016年以来,全省以巩固G20峰会打传维稳成果为契机,推进无传销创建工作,实现全省无传销创建率100%。
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 高压严打各类传销行为
浙江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较为发达,群众对网络依赖度和接受度较高。近年来,打着“微商”“虚拟货币”“网络直销”等幌子的新型网络传销犯罪和借助互联网信息数据手段开展传统传销的案件日渐增多。浙江省工商局通过整合大数据分析手段,真正实现对传销行为及时发现、精准定位、打早打小、快速处置。
借助广告监测平台和12315系统,实时监测涉传违法行为。链接整合国家互联网广告监测平台和12315投诉举报系统数据信息,浙江省工商局对省内媒体发布广告内容和消费者投诉举报情况进行线索搜集、实时监测、及时报告,实现对涉传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处置。
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政企协作,开展涉传数据整合分析。浙江省工商局搭建全省打传线索研判平台,汇集公安、综治、通管、信访等部门涉传信息,通过与阿里巴巴平台开展政企大数据协作,借助网络平台大数据分析能力,对涉传数据进行数据排查、智能分析和网络固证,实现对涉传目标的精确定位和精准打击,有效提升打击效能。今年以来,浙江省借助大数据手段,先后查处了一川“幸福100”特大网络传销案,涉案资金4.6亿元,下线3000余人,刑拘5人;查处了首例利用购物平台APP 开展网络传销的案件,涉及平台店主31万名,涉案资金1.13亿元。
开展专项执法和专案打击,严厉查处传销行为。在打传专项执法中,浙江省运用大数据系统开展实战演练,采取省级大数据整合研判、线索集中分发,市级二次研判、精准定位,县级精准打击的三级联动作战模式,有效提升破案率。2017年,浙江省先后部署开展了“红盾网剑”专项执法和“五行币”“善心汇”等系列打传行动,持续高压严打传销行为,共查处各类传销案件147起,涉案资金超10亿元,抓获重点传销头目51人,捣毁传销窝点35个。
探索创新工作机制 有效激发基层打传内生动力
面对复杂严峻的传销形势,浙江省工商局通过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创新打传长效、常态机制建设,全面推进共治、预警、打击、宣传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实现零容忍打击、零缝隙防范、零距离宣传、零障碍协作,有效推动打传工作成果巩固深化。
首创打传“三色”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浙江省工商局会同公安、综治、信访等部门推出打传“三色”预警工作机制,定期汇总、评估研判工商、公安、综治、信访部门涉传数据,每两个月发布一次预警通报,以红、黄、绿色区分预警各市、县传销形势,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提高了打传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该机制实施以来,浙江省共发布通报13期,114个县(市、区)被红、黄色预警,推动打传工作由被动查处、消极应付向积极主动的“打、防、控”立体化工作格局转变。浙江台州、宁波、湖州等地还将“三色”预警工作下沉到乡镇(街道),进一步提高预警灵敏度。
实施无传销县(市、区)动态管理,防微杜渐。浙江省制定出台《浙江省无传销县(市、区)动态管理实施办法》,根据各地打击传销工作成效,交办督办案件完成情况,“三色”预警、公安动态管控、综治网络信息、信访、传销舆情等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年度综合评估考核。对工作滑坡、传销活动反弹严重地区,浙江省采取行政约谈、取消资格、摘牌等措施,有效防止无传销创建“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现象的发生,确保无传销创建工作持续深入。
□浙江省工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