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
——“互联网+广告监管”的创新与突破工作综述
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可以直接从1跨越到N;探索新的道路,则需要完成从0到1的转化。
9月1日,随着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开启监测按钮,坐落在杭州运河国家广告产业园的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互联网+广告监管”完成了从0到1的创新与突破。
破题之举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互联网广告应运而生,异军突起。有数据显示,工商总局2009年查处网络广告案件1824件,2010年查处2096件,2012年查处3725件。从2009年到2012年,查处的网络广告案件增加了一倍。
对互联网广告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成为广告监管部门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商总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着力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由此,建设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作为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广告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举措酝酿成形。
2012年11月28日,浙江杭州天气阴冷。一些消息灵通的浙江“广告人”心情却很好。当天下午,国家工商总局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省广告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将共同推进浙江建设三大国家级广告中心。作为三大国家级广告中心之一,一个专门针对互联网广告的监测中心开始破题。总局同意浙江省工商局筹建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
稳步推进
互联网广告发布便捷、形式多样,违法广告藏身其中,隐蔽性强、变化快,传统监测手段很难发现。如何加强互联网广告监测,如何建设这个中心,成为最大难题。纵观国内外,没有类似监测机构,没有经验可循。一切只能从零开始,唯有探索、探索、再探索。
在工商总局的指导下,浙江省工商局深入研究互联网广告特点及规律、监管任务需要、技术条件等。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分析、论证,最终明确了建设方向。该局按照工商总局提出的“互联网+广告监管”的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着力打造高科技、现代化、多功能的监测平台系统,以期对互联网广告实行精准监测和分析研判,大力提升广告监管效能。
对互联网监测中心的建设,浙江省予以了大力支持。浙江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杭州市拱墅区政府无偿提供218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建设场所,保证了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建设的顺利推进。
浙江省工商局也连续五年把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建设确定为全局性重点工作,明确了“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保文明施工、保廉洁”的五保工作要求。建设具备监测、预警、研判、调度等功能的全国性互联网广告监测平台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初见成效
2016年9月1日,《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当天,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同步试运行。
试运行期间,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对400家重点网站开展重点领域互联网广告监测。2017年6月,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的监测范围扩展为1004家网站,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各类大中型门户网站、搜索网站、电子商务网站,辐射7万多个互联网媒介,实现了监测、预警、研判、调度等核心功能,为互联网广告监管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
在对1004家网站互联网广告日常监测的基础上,监测中心围绕监管工作重点,组织开展导向性、特供专供类、互联网金融、“医药广告表演者”、借“一带一路”名义炒作宣传等重点违法广告专项监测。试运行一年来,中心共监测出13万条次涉嫌违法广告线索,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违法率从7.1%下降到4.08%,监管工作效能大大提升。
2017年8月11日,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筹建工作迎来工商总局验收,得到了验收组的高度评价。验收组认为,浙江省工商局受工商总局委托,筹建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工作如期顺利完成,具备监测、预警、研判、调度等核心功能,兼具功能性、实用性、时效性、权威性,全国覆盖、全面监测、实时定位、实时捕获的全国性互联网广告监测核心平台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正式启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试运行一年来,坚持“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平台系统、专业队伍、监测机制完善、健全,已经具备正式启用、为全国互联网广告监管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在系统开发、队伍建设、监测机制构建等方面,均顺利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随着监测能力不断提高,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必将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广告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 周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