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点子 想法子 摘帽子

——湖北省浠水县工商局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7年09月14日 A2 版)

  “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估计我们家到现在也无法脱贫。”湖北省浠水县苏家窑村的袁菊红一边忙着捡拾鸭蛋,一边对前来回访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县工商局干部余有平说。
  现年46岁的袁菊红命运多舛。几年前,袁菊红的公公和丈夫相继离世,女儿远嫁外地,她与70多岁患病的婆婆相依为命,不到一亩的耕地和90多平方米的砖房是婆媳二人的全部家当。
  “我发现你们村很多农户种植水稻,收割之后稻田里有很多稻穗和虫子,可供鸭子取食。”了解情况后,余有平向袁菊红提出养殖鸭子的建议,正在琢磨脱贫致富路子的袁菊红欣然接受这一建议。于是,余有平送她到邻村学习养鸭技术,帮助她顺利获得了8万元的小额贷款。
  2015年9月,袁菊红建成近300平方米的鸭舍,买回2000只鸭苗。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袁菊红精心喂养,鸭苗成活率达到98%。4个月后,鸭子渐渐长大,并开始产蛋。产蛋高峰期,鸭群平均每天产蛋110公斤,卖出后,袁菊红平均每天毛收入达到1100元。2016年4月至10月,袁菊红收入达2.7万元,除去1.2万元投资,净赚1.5万元,2016年底她顺利脱贫。
  “我要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也为扶贫工作出份力。”脱贫后的袁菊红,着手扩大鸭群养殖规模,聘请本村贫困户到鸭场打工。在余有平的帮助下,袁菊红策划创办了专业养殖合作社,发动村民加入合作社学习技术,争取早日脱贫。
  潘成峰是余有平的同事,也是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在浠水县郭毛岭村7组,一位汉子让潘成峰心疼不已。
  他叫任江河,是郭毛岭村7组的贫困户。57岁的他要同时照料年逾八十、体弱多病的母亲和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妻子。面对家庭的经济窘境,任江河不知如何是好。潘成峰对任江河的境况感到深切的同情,看着任江河低头沉默的样子,潘成峰心疼不已。此后,潘成峰经常上门送慰问物资,与任江河话家常、谈出路、共商脱贫办法。政策的宣传、贴心的帮助、切实的引导,扫除了任江河的悲观情绪,鼓起了他创业脱贫的信心。
  潘成峰多次跟村两委干部协商,最终将村里实施土地平整项目新增的20余亩鱼池、藕田承包给任江河,鼓励他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购买鱼苗、饲料需要资金,潘成峰又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及时为任江河协调办理了5万元创业扶持小额贷款。
  自此,任江河铆足了劲,全身心投入到特色种植养殖中去。经过村支书推荐,任江河还与丁司垱镇环卫公司签订了用工合同,负责周边几个村的垃圾清运工作,每月固定工资2000元。近两年时间里,他不仅购置了三轮货运摩托车,还购买了耕田机,天天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如今,任江河成了村里的大忙人。“我自己脱贫还不够,还要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创业,大家一起脱贫摘‘帽子’。”任江河信心满满地说。
  浠水县工商局驻村工作队队员还有很多,他们虽然分散在各个贫困村,但致力于扶贫工作的热情都是一样的。

□游海林 王元舟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