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双11”网络购物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显示,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情况较为突出——
网购大餐:价格游戏何时休?
本报讯 11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双11”网络购物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称,在“双11”整个体验周期内,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较为突出。
近年来,网络购物早已成为消费者的重要购物渠道,各种网络交易集中促销活动也逐渐增多,其中自2009年开始的“双11”活动影响较大,交易额逐年提高。然而,在2015年、2016年开展的“双11”网购商品价格及服务体验式调查中,中国消费者协会发现,部分平台和商家存在虚假宣传、网络欺诈、个人信息泄露、物流缓慢、假冒伪劣、拒不退货等诸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为了营造安全放心的网购价格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17年10月至11月再次组织开展“双11”网购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活动。
本次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活动涉及16家网络购物平台,共选取了668款商品,涉及服装鞋帽、手机数码、食品特产、化妆洗护、家居家纺、母婴用品、箱包配饰、家用电器以及其他日用品共九大品类。
从调查体验的商品来源看,分为国内和进口两大类;从销售模式看,分为预售和非预售两大门类。从10月21日到11月21日,体验人员通过截屏等取证方式,对每款商品详细记录了价格变化情况。从本次价格记录统计结果看,今年宣称参加“双11”促销活动的539款非预售商品中,在整个体验周期内,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双11”价格或更低价格(不考虑联动活动情况)购买到促销商品的比例达到78.1%,其中一些平台和商家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双11”价格不降反升、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较为突出。
本次调查体验涉及有预售商品的平台9个共129款。调查体验发现,不同平台和商家预售规则、支付定(订)金和尾款时间不尽相同,对于定金的商家赔偿政策不一或未见明确规定。
根据《担保法》第八十九条规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从本次对129款预售商品价格行为调查体验情况看,预售商品价格相对规范,但也发现4款商品存在价格问题。本次调查体验涉及非预售商品共539款(有效样本)。调查体验发现,今年的“双11”促销活动中,一些平台和商家优惠活动规则设置复杂,打折、满减、红包、优惠券、津贴等多种“优惠”方式叠加,附加各种限制条件与使用顺序,促销规则晦涩难懂,消费者很难推算出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影响了消费者的网购消费体验。
调查体验发现,一些促销活动虚有其表,消费者难得实惠,其主要问题有:有的预售商品在预售期间定金随意改变,预售商品价格反而比11月11日价格高;有的将“划线价格”解释为参考价、建议价或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以避免“虚构原价”相关法规的约束,给随意标注划线价格、误导消费留出余地;有的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造成折扣力度大的假象,而实际上并不比非活动期间价格低甚至更高,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文 拓
■相关链接
中消协三大建议
为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购物市场价格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建议。
建议政府部门——
完善网购价格监管制度,依法惩处价格误导行为
价格是消费者参与集中促销期活动的重要考量因素。鉴于目前在集中促销活动期间,仍然存在大量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等价格误导行为,存在通过随意标注划线价格,逃避“虚构原价”的法规约束,涉嫌误导消费者。就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适应网络购物方式的价格法律规定,规范平台及商家的价格行为,加大价格动态监测力度,适时公布价格监测结果,将价格严重违法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并予以公示,方便消费者查阅。
建议电商企业——
加强平台商品价格管理,落实诚实守信经营责任
本次价格跟踪调查发现,一些电商平台存在价格失信行为仍是“双11”集中促销活动的顽疾。不仅如此,今年的促销规则更复杂、手段花样更多,不同活动方式还设定不同限定条件,导致大量商品需要消费者经过复杂的计算才能知晓商品实际促销价格。还有的商品虽不在特定优惠范围内,但其商品页面仍标注了优惠信息,涉嫌误导消费者。
建议电商平台及商家:一是要依法诚信经营,不搞促销噱头与价格误导,使用简洁的价格促销表述方式,不设置复杂的使用条件,公平有序竞争,倡导明码实价,做到明折明扣,明确标注促销范围及限制条件,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真正让利于消费者;二是加强平台管理,建立健全集中促销期间价格监控机制,利用技术手段预防不法商家涉嫌违法的调价行为,并如实全面记录、保存促销活动所涉及商品和服务在促销活动前与活动期间的价格与优惠信息,一经发现商家存在价格失信行为,应当立即制止与纠正,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与举报;三是履行平台义务,密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做好价格等监督检查工作,自觉接受广大消费者的监督,承担起建设安全放心网购环境的主体责任。
建议消费者——
培养良好价格理念,坚持精明理性消费
目前,每逢节假日等节点,各家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广告和信息都经常让消费者目不暇接,同时促销方式及优惠活动日趋复杂。
根据本次对“双11”期间部分电商平台商品的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情况,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参与电商集中促销活动:一是做到理性消费,按需购买,勿贪低价。根据自身需要制定采购计划,提前关注商品价格,避免冲动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了解所购商品的市场价格,必要时可通过实体店了解相关情况,勿贪恋不合理低价,以防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二是警惕价格陷阱,仔细甄别,货比三家。一些不法商家在促销活动前,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在促销活动中提高划线价格,制造折扣力度大的假象,诱导消费。消费者应货比三家,关注商品价格变化,谨防不良商家的价格欺诈。三是反对复杂的价格促销活动,支持明折明扣、明码实价。确需通过促销活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要仔细查看电商平台制定的促销规则,如定金与尾款的支付与退款、优惠券的使用门槛、保价期限承诺等,并注意留存好促销规则及价格截图,做到心中有数。
□钟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