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企业节后招工难带来的启示
每年春节过后,“招工难”都引发关注。在深圳,每年都有不少打工者节后不再返回,导致节后不少工厂出现了招工难。近日,记者走访深圳龙岗区宝龙科技城的数家工厂,企业负责人均反映,今年年后招工特别难,比以往各年都难。特别是普工,往年这个时间工人缺口都差不多补齐了,可是今年招的还不到十分之一。(2月27日《南方都市报》)
节后招工难问题,不仅出现在深圳,而且似乎已经成了每年春节后许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必然上演的桥段。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发展迅速,北上广已不再是大多数人的追梦之地,不少务工人员正在逐渐放弃大城市,转而向二三线城市流动。毕竟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没有大城市里生活的嘈杂,也没有那么多城里人与外来人的隔阂。尽管收入比大城市会少些,但可以经常与家人团聚、工作环境不差等因素,都让很多务工者将眼光转向了其他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情人节流行一句话,“不要等到失去时才懂得珍惜”。同样,深圳企业今年春节后遭遇的招工难难于往年,看似一种短暂性劳动力缺失,实则给整个城市企业的正常运转、市民生活带来的不适应却是长远的,而这种现象会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城乡差距的缩小,变得越来越普遍,将来不仅是春节,就是平时也会出现招工难。
在此境况下,即使企业能够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给员工满意的待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但依然会难以填满用工缺口。毕竟,沿海地区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户籍”门槛又让务工者没有归属感。也许可以说,沿海地区已经不适合基础产业工人的生存,别说买房子了,就是日益高涨的房租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给进城务工人员带来了极强的压迫感。
可见,深圳节后企业招工难问题,仅仅是一个表象。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小的当今中国,企业要发展,就要进行产业升级,而且对员工权益要给予更多保护。同时,还应注意到,劳动者正在觉醒,这不仅仅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必然结果,也是劳动者发自灵魂深处的一种利益渴望。
必须正视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长壮大。他们拥有独立的判断,拥有权利意识,希望企业能够为自己购买五险一金,希望自己所在的企业能给自己提供一个可以预期的升职空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稳定,能够养家糊口、安居乐业。
因此,要想破解当下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就必须尽快打破“城里”外来”的身份壁垒,让外来务工者享受本地人口红利。如此,外来务工者才会真正感受到“城市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同呼吸、共命运才会成为可能。当异乡成为故土,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企业发展才会成为现实。
□谢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