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心思干实事

——记雷山县达地水族乡里勇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王治良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8年04月27日 A3 版)

  说起贵州省雷山县达地水族乡里勇村,人们不禁感叹它的变化。早几年,里勇村到处是歪歪斜斜的旧木房,泥泞的步道上牛羊的蹄印密密麻麻,稍有一点儿能力的人都外出谋生路,看不见一丝发展的生机,那真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
  36岁的王治良身为里勇村党支部书记,鹏成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深知责任大,肩上的担子重。作为全村的带头人,他看着乡亲们并不富裕的生活,心里很不是滋味。“村里的发展耽误不得,我一门心思只想为大家做点什么。”王治良说。
  王治良是党员,又是合作社负责人,他想以党建引领发展,让合作社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在他的建议下,村两委决定采取“党建+合作社+产业+农户”和“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方式。
  王治良积极响应达地水族乡设置党员先锋岗的做法,号召村党支部党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员亮身份、明职责、亮承诺,发挥带头作用,为村民办实事。“以前,党支部开会也只是学习一些文件,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适合的方法,农村党员带头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现在,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农村党员知道自己的职责和身份,他们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王治良说。
  随着精准扶贫惠民风刮进里勇村,王治良知道属于老百姓的春天来了。他和其他党员率先行动,一边动员全村村民、宣传政策,一边争取资金30万元,投工投劳,建成集中连片稻田养鱼基地230亩,发展合作社成员96人,贫困户全覆盖,实现了家家有鱼塘、户户有鱼养、人人赚鱼钱的目标,2017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去年,在秋季脱贫攻坚战中,他结合里勇村实际和自然资源优势,带动20户村民发展本地黄牛、羊养殖,126户农户养殖本地土鸡上万只、种植茶树1360亩,12户贫困户参与种植蔬菜30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渐渐地,很多在外打工的人看到村里的可喜变化,选择回乡发展,王治良也舒展开了紧皱的眉头。
  经济慢慢发展起来了,王治良却想得更多了。要想富,先修路。王治良知道,要改善里勇村的面貌,让经济上台阶,关键是修路。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顺利完成了环寨子3700米公路建设和9600米步道硬化,让全村人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苦日子。
  他忘不了道路修好的那天,全村的百姓走在水泥路上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王治良说:“村民笑了,就是做了一件好事!”
  王治良没有满足,他知道乡亲们距离小康生活还差得很远。为拓宽脱贫致富渠道,调整产业结构,他不远千里先后多次到广东省英德市锦田村学习考察,引进了被当地人称为“剥皮黄金”的麻竹笋4.6万株,并以党员领种、合作社出资、贫困户跟上的发展路子,种植麻竹笋1170亩,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的规模运作方式,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如今的里勇村,道路平整干净,新老产业衔接、分布合理。可是在王治良看来,这还远远不够。“要带动全村人脱贫致富是一场艰难的长久之仗。我们会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调动党员积极性,尽心尽力为里勇村的百姓谋福,让大家过上幸福的日子,争取在2018年实现全村脱贫!”他信心满满地说。

□杨 华 黄 鹄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