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不渝心向党
——重庆市涪陵区民营经济协会党委书记张嵱素描
在重庆市涪陵区企业界,只要一提到区民营经济协会党委书记、重庆海源物业公司总经理张嵱,就会有人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近日,笔者采访了解她的故事时,她自豪地说:“是党建让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抓党建 不计得失只问信念
2015年,涪陵区金石小额贷款公司拟高薪聘请张嵱出任该公司负责人,同时,涪陵区民营经济协会为了加强党建工作,也在筹建党委,动员她出任党委书记。担任小贷公司负责人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而担任党委书记,不但没有经济收入,反而可能费力不讨好。两个职位二选一,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党委书记这个“苦活”。
民协党委成立后,面对“小个专”党建一盘散沙,无场地、无经费、无人员的“三无”困境,她带领一班人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全区“小个专”党组织现状。经过缜密思考,她牵头构建了“区委非公工委—区民协党委—分会党总支—支会党支部”四级管理体系,并把她公司的党建工作得力干将无偿派驻到涪陵区民协党委办公。
在她的带领下,涪陵区民协党委通过抓组织体系建设、互联网+非公党建、党员“三亮”、双帮双培双带等破解党建难题,啃下了“小个专”党建硬骨头。党委协调区委非公工委、区工商分局和各乡镇街道党(工)委等力量,强化党建阵地、经费和服务三大保障,促进了“小个专”党建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干这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时,张嵱会心一笑:“我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坚定地跟党走,是我忠贞不渝的信念。”
干事业 党员带头事半功倍
1998年,张嵱创办海源物业公司,当时公司里只有5名员工。张嵱对经营十分上心,起早贪黑,可生意就是不景气,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一名党员员工的偶然加入,才让她找到了答案。
那是2002年初夏,一名退伍军人来应聘保安,张嵱见他是党员身份,二话没说就录用了他。之后,这名保安不但工作出色,而且还经常主动为公司出点子、想办法,让公司获得了不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名保安也一步一步地成长为班组长、分公司负责人、总公司副总经理。
张嵱深有体会地说:“公司的不少事情,只要有党员出面,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公司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提拔中层干部必须是党员。为此,张嵱优先招录党员员工,成立了公司党支部,随后各部门建立党小组。如今,公司成立了党委(涪陵区民协党委下属二级党委),落实了活动阵地、办公设施、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还创办“天仙书院”“尚书院”“幸福书屋”等平台,开展公益沙龙、读书沙龙等主题党日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而今,海源物业公司已经拥有5家分公司,拥有1800名员工,业务拓展到了四川、安徽、贵州等地,年收入1.8亿元,成为涪陵物业行业的领头羊、全国物业100强企业。
张嵱成功了,她说:“我的成功得益于党的政治引领,得益于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作为。”
献爱心 坚持数年初心不改
2012年,张嵱回老家时发现一名流浪的小女孩,经了解,得知小女孩母亲早逝,父亲劳弱,家境贫寒,家里只有一张床,孩子早已辍学。张嵱动了恻隐之心,给小女孩送去家具和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每月资助300元生活费,把她送进学校。看到小女孩不再蓬头垢面满街跑,而是和别的孩子一样高高兴兴上学,快快乐乐回家,张嵱打心眼儿里高兴。
之后,张嵱在公司建立了“留守儿童站”,专门资助家乡村组及周边的生活困难儿童,每月给每名儿童200元至300元不等的资助金,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她还建立董事长“恭镒金”,帮助公司服务区域内的家庭困难大学生,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300元。多年来,她资助贫困学生250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50万元。
不仅如此,张嵱还经常帮助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她为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创业者黄燕提供创业资金10万元,无偿提供办公场地,协助创立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副土特产品。如今,黄燕已在涪陵区306个村搭建了电商平台,年网上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2017年,黄燕获得重庆市“小个专”十佳共产党员称号。黄燕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多亏了张嵱书记的鼎力帮助。”
热心公益,多年初心不改,张嵱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应尽的义务。”
□文光辉 孙全忠 陈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