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进 奋力向前

——赴浙江跟班学习随感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8年08月07日 A2 版)

  编者按
   2018年5月7日,青海省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派出10名业务骨干,赴浙江省工商局跟班学习网监业务。临行前,青海省工商局党组专门召开送行会,强调“这是在市场监管总局支持下,浙江省局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具体行动,也是青海省局与浙江省局落实合作框架协议的首次实践”。带着这份嘱托,在接下来的21个日日夜夜里,青海省工商和市场监管干部不负期望,一路学习、一路收获,既有感动,也有思考。今天刊发青海省局干部、跟班学员之一罗维的这篇长篇随感,与广大读者分享。
  回青海两个多月了,而在浙江跟班学习的场景总在眼前浮现……
  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史。5月8日,到浙江的第一天。浙江省工商局的领导在一番简洁的欢迎仪式后,陪同我们参观了省局历史展陈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第一户个体工商户、第一户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营业执照,鲁冠球、宗庆后、马云、李书福等一大批知名民营企业家创业的旧照和浙江省发布的最早的个体登记管理意见(1980年)、最早的私营企业管理地方性规定……我们从中了解了一个个浙江民营企业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创业创新故事,理解了浙江工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千万条,培育保护好市场主体是第一条”的服务发展理念。这里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展品、每一座奖杯,无不浸染着与历史同行的浙江工商人把激发市场活力作为使命,把维护市场秩序当作天职,大胆实践、敢于创新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留下的无愧于历史的脚印。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回看浙江的发展进步,我们无不感慨于浙江工商勇立潮头创经验、居安思危求变革的格局、情怀与智慧。
  一次抽丝剥茧的舆情分析会。到浙江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受邀参加了浙江省工商局办公室的工作例会。会上,省局办公室的6名同志从不同的认知角度,抽丝剥茧式地对“北大校长读错字”这一网络舆情进行了分析。“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不发声,更不能在未作评估的情况下随意发声。我们要习惯于在互联网的众目睽睽、众生喧哗中进行公共治理。”“北大校长读错字这一网络舆情炒的是读错字,触发的是公众对教育体制的焦虑。”“新形势下市场监管风险无处不在,要做到早知道、早发现、早预控。不仅要提高认知,更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分析、评估机制。”“从这一事件看,舆情回应应建立在充分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明确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回应、怎么回应,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次生舆情。” (下转2版)(上接1版)当时我想,能把一个看似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的网络舆情分析得如此细致、全面、到位,还有什么样的工作做不好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浙江省局办公室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一项学习内容,其目的是要引导我们以互联网的思维和眼光来反观工商工作。他们认为,不了解互联网生态,舆情应对就无从谈起,对网络监管生态的复杂性就容易忽略。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浙江工商的信息宣传工作在省级部门中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其新创设的新媒体平台“红盾矩阵”传播力能走在全国前列。跳出本部门,融入大环境,作多维度的工作思考,浙江工商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轮脚踏实地的创建指导。5月10日,浙江省工商局网监分局的同志赴长兴县审查指导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我随行学习。在调研中,我们走访当地的电商园区,一个个地详细了解电商发展的状况、困难和对政府的意见建议。在与企业就发展瓶颈问题的长时间交流互动中,我看到了浙江网监同行面向企业的虚心姿态和服务的诚意之举;在与园区管理部门的交谈中,我体会到他们对电商现状的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在与长兴局就完善创建方案、聚焦产业发展、不断优化服务、创新监管方式的争论中,我感受到一心想做事、想做成事的浓厚工作氛围。
  一次互联网思维的消费调解。5月15日,我专程到余杭区市场监管局学习网络案件查处和消费投诉处理。以我从青海带去的一起网购消费纠纷为例,在当地网监同行的帮助下,我参与了调解的整个流程,并从中学习到当地先进的网络监管和消费维权经验。2017年,余杭局接到网络投诉20余万件。面对投诉堆积、传统处置方式效率低下、行政复议倍增、问责之声不断的巨大压力,余杭局在创新中求突破,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通阿里大数据后台,探索建立了网络交易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实现了从线下调解向全程在线调解转变,从人工调解向智能分析转变,从实时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同时,他们摆脱传统思维定式,采取企业自行调解、聘请人民调解员调解、专业律师团队救助、行政调解处理、容错保护等多种方式方法。他们说,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人海战术已不能适应新经济对市场监管的要求,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比任何时候都紧迫,不换思路,就没有出路。
  一次凝聚初心的支部活动。为组织管理好21天的学习,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5月17日,我们一行10人在义乌市分水塘村会合,共同瞻仰陈望道旧居。这里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党性教育基地,常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其中一间房屋内陈列着陈望道用过的桌椅和一盏煤油灯,以及一个简易的书架。1920年的一个春夜,陈望道在这里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陈望道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当时,他翻译的册子就是《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这样甜?因为那是信仰的味道,甚至比红糖更甜。革命者的事迹深深地教育着我们,更坚定了我们的道路信仰。面向党旗,我们一行人重温入党誓词,现场回味那甜甜的真理的味道,在异地他乡再次坚定了为民服务的信心,坚定了学以致用的决心。
  一场令人震撼的执法观摩。5月24日,学习接近尾声。青海省局副局长刘辉带我来到金华市市场监管局交流执法工作。金华局的工作可谓亮点纷呈,智慧监管可视化系统、综合执法指挥系统、学法用法批注系统、执行力APP,以及电子证据取证大比武等一系列做法深深地震撼了我。在查处优淘网络刷单炒信案的现场,金华市市场监管局稽查支队负责人介绍,他们组织了15名来自县区市场监管局的办案人员随同办案骨干参与实战,有组织地用“存证云”系统进行网页取证存证,用“时间戳”固化数据使用的时间标记,用先进的勘查工具箱进行硬盘对位复制。这起“模拟真人购物场景”进行虚假交易的炒信案,最终真相浮出水面,违法经营主体被罚200多万元。去年,该局查处的案件达4658件,罚没款7723万元,名列全省前茅。他们说,权威是监管出来的,干部的突破能力是带出来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场亲身体验的“最多跑一次”。在义乌,每天诞生300多户市场主体,一年新增市场主体7万多户,窗口的日均办件量为900多件。但在这里的办事窗口,并没有出现想象中人声鼎沸的景象。在“最多跑一次”改革驱动下,义乌市场监管人做强咨询导办,温馨提示、答疑解惑,不厌其烦;做精窗口服务,整合材料、跟踪办理、容缺办理,领导挂帅、责任到人;做实便利文章,银行邮政代办、党群服务点帮办、服务终端自助办、市场监管所分流办,87%的办件网上完成。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最多跑一次”改革没有退路,必须换位思考,只有从自身改进,才能让群众有切身的获得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迎难而上的决心。这份信心与坚定,让人深信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跟班学习时间是短暂的,在浙江的21天虽然不长,留在我们心中的感悟却是长久的,不断冲刷着我们固有的观念。最令人感动的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最震撼心灵的是“思路决定出路”,最难以忘却的是“天下工商是一家”。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浙江工商勇立潮头、砥砺奋进的精神,居安思危、不忘初心的格局,敢为人先、落细落实的作风。
  回到青海后,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视差距,寻找不足,在青浙两地的差异中看优势、借优势、用优势。
  思考一:如何更好地对接市场。青海有青海的优势,与浙江可优势互补。从产品来说,我们应充分利用浙江市场、网络平台的优势,把浙江作为青海品牌产品走出去的桥头堡。比如,充分发挥两地的地缘优势,开设一些青海地标品牌商品体验馆。同时,借助浙江网络平台优势,逐步打造一批“网红”产品。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青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青海农牧区脱贫致富。通过两地的商品交流,还可以进一步带动青海企业发展理念上的革新。
  思考二:如何因地制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从历史看,浙江的自然条件并无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锐于进取,勇于开拓,尊重市场主体,注重区域市场活力的培育,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自我加压、自我突破的典型样板,如今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推广。而青海地域宽广,特别是农牧区交通不便,打造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为群众提供便利化服务、信息化服务、远程服务、一次性服务甚至不见面服务。只要勇于尝试、敢于容错,以浙江为范,我们也可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思考三:如何实现监管服务创新。关于义乌,有一种说法:如果市场监管干部在义乌小商品城的每个摊位前逗留3分钟,那么整个市场花一年也走不完。义乌市市场监管局的同志们却变压力为动力,综合运用分类监管、信用监管、数字化监管等多种手段,使有当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义乌市场变得更加繁荣、健康、有序。反观青海,市场主体总量少,我们更应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工作重心,积极履行职责,创新监管服务,向浙江学习,与知名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以及专家学者、高等院校合作,用人才、技术、专业和资金来支撑青海省的市场监管工作。
  窗外,雨声越来越紧。8月的高原如5月的江南,倏忽间让我产生一丝错觉——这是在杭州还是西宁?短短的21天,我一路学习、一路收获,一路感动、一路思考。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感谢,浙江!再会,

□青海省工商局 罗 维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