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嬗变
一
“说实话,那个年代连吃的东西都少得可怜,食品安全问题是很少考虑的。”近日见到从小在四川省泸州市长大的杨先生,他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
杨先生跟记者是小学同桌,在40年前有共同的生活经历。上世纪70年代,物资奇缺,大米、食油、猪肉、烟酒、白糖等无不需要票证供应。换句话说,没有票证,拿着钱也买不到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谁还会去考虑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呢?
那时候,从政府层面来说,食品安全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当时的提法是“食品卫生”。
有学者指出,2004年之前,我国实行的一直是以“食品卫生”为主导思想的“单一部门”监管体制。
这一说法的佐证是,1965年国务院批转《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该《条例》规定:“卫生部门应当负责食品卫生的监督工作和技术指导。”这种“单一部门”监管体制一直延续到2004年。
尽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食品卫生监管内容逐渐丰富,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但是整体上“单一部门”的“食品卫生”监管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此期间,虽然卫生部门几经变革、努力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要,但依然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新形势的要求。
反映到社会生活中,是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的还造成了较大社会影响,比如多宝鱼事件。
2005年5月,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监管部门在抽检多宝鱼时发现,鱼体内含有呋喃西林代谢物。因该药物可对人体致癌和致胎儿畸形,农业部将其列为禁用兽药,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
后来,济南警方历时8个月,侦破了全国首例大规模非法养殖多宝鱼案,扣押封存了10多吨未销售的多宝鱼,刑事处理犯罪嫌疑人5人。
多宝鱼事件给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在此前后,还出现了瘦肉精、毒狗肉等事件。
此时,于1995年颁布施行的《食品卫生法》已显然不能囊括“食品安全”的含义。因此,在该法施行10余年后,以其为基础,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是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为了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而制定的。
2013年《食品安全法》启动修订,2015年4月24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自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修法的同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也在不断创新、完善。
二
40年前的1978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成立。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是国务院主管药品监督的行政执法机构。
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成立,其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食品监管职责。
在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中,“食品安全”概念是与“多部门分环节监管”模式同时出现的。其标志是200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这也是“食品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级规范性文件里。
随着这份文件的出台,当时的工商部门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这就是文件中所说的“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实际上,在市场办管脱钩前后,工商部门在集贸市场的食品卫生方面就做了大量工作。随着法律法规不断赋予新的职能,工商部门也实现了由监管集贸市场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过渡。
2009年7月,原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办法》对食品经营的安全性作了详细规定。此后,各地工商部门依据《办法》,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行动。
2013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挂牌,不再由卫生部管理,而是国务院综合监督管理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保健食品和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的直属机构,英文简称由“SFDA”变为“CDFA”,食品安全监管“九龙治水”的局面宣告结束。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整合原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药监总局等机构的职责,组建全新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迎来了又一次重大变革。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在大市场监管时期,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食品药品领域监管,严防严管严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解决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虚假宣传以及校园食品安全等问题,提高食品全产业链供给质量,促进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推进“互联网+”食品药品安全。
三
当年,“有病”的多宝鱼游来游去,最后是被抽检发现存在问题。
时至今日,抽检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力量。通过抽检,食品安全隐患被一个个发现。
梳理近3年来原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的抽检数据可以发现,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上升,食品安全状况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2015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共抽检17.23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0%;2016年共抽检25.7万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6.80%;2017年共抽检23.33万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7.60%。
从分类来看,2017年,居民日常消费的粮、油、菜、肉、蛋、奶、水产品、水果等大宗食品合格率保持在97.5%以上;大型生产企业样品抽检合格率为99.6%,大型经营企业样品抽检合格率为98.7%,均比2016年提高0.6个百分点;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达到99.5%,比2016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15年高出2.37个百分点。
提到婴幼儿配方乳粉,人们难以忘记的是10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胺”这个陌生的词语从此变得家喻户晓。
痛定思痛。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之后,国家对食品尤其是奶粉的质量加大监管力度。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连续9年“零”检出,蛋制品中“苏丹红”连续4年未检出。
可以说,对奶粉质量的重点监控是食品安全严监管的一个缩影。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天,人民群众正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食品安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安全,才有美好。
食品安全监管任重而道远!
□本报记者 喻山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