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热点 分享智慧
——2018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部分分论坛精粹(上)



商标品牌价值评价分论坛——
构建科学价值评价体系 发挥商标品牌引领作用
9月2日上午,由中华商标协会主办、中国商标品牌研究院协办的商标品牌价值评价论坛首次在2018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上亮相。此次论坛以“助推中国商标品牌的价值成长”为主题,来自政府机关、行业协会、高校、大数据公司、调查公司、品牌企业的专家齐聚一堂,将商标品牌价值评价、地理标志、企业品牌发展、大数据分析等商标品牌热点问题结合在一起,分享商标品牌价值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风向,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商标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本次论坛包含3个环节,分别是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主题分享、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评价发布仪式和“中商榜”英雄会。
中华商标协会副秘书长南平主持论坛。他表示,目前中华商标协会正积极筹建中国商标品牌实验室、中国地理标志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揭示商标品牌发展规律,增强企业对商标品牌的培育意识,提升商标品牌核心竞争力,助推中国商标品牌国际化建设与发展;利用地理标志商标推动精准扶贫,促进中国品牌成长;增强公众商标品牌意识,引导理性消费。
在中国特色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主题分享环节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规划发展处杨晓芳、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清华大学教授李安渝、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依东围绕商标品牌价值评价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杨晓芳表示,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中国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规范发展我国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科学评估商标品牌价值,揭示商标品牌发展规律,提升商标品牌核心竞争力尤为必要。商标局将继续支持独立第三方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制定商标品牌价值评价标准,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商标品牌的引领作用。
程虹在发言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现在的热门话题,“高质量”实际上就是指全要素生产率。无形资产有很多,包括管理、创新、创意、品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商标品牌价值。商标品牌的价值来自市场的可交易性,是一种可以进行交易的价值,不是评价出来的,只是用于交易的参照。
李安渝指出,商标恶意囤积现象严重的一大原因在于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太简单。在加强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研究时,要把商标应用、商标在市场的作用充分融入其中。很多中小企业不重视商标,也是因为没有公正、有效的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
倪依东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与论坛参与者分享了广药集团在商标品牌建设方面的相关情况。
作为此次论坛的重头戏,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和标准和2018延安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排行榜正式发布。南平表示,此次论坛首次发布的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和标准,对于纷繁复杂的现今商标品牌价值评估领域具有指导作用和里程碑意义。发布以延安为试点的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排行榜,对揭示商标品牌发展规律,增强企业对商标品牌的培育意识,助推中国商标品牌发展有宣传和导向作用。
中国商标品牌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冠在发布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和标准时介绍,2018年,中华商标协会联合专业资产评估公司、专业大数据科技公司、高校智库和媒体共同筹建中国商标品牌实验室,并首次提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与标准,开展对包含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评价在内的一系列商标品牌价值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首次提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与标准,力图从价值创造根源、价值创造表现及价值创造结果3个方面揭示地理标志商标品牌的现实价值。它从消费者的角度,衡量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创造的现实合理收益,并通过对地理标志商标品牌的宏观环境、品牌的社会及历史贡献、品牌产品的质量管理以及品牌运营企业的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深入考察,形成地理标志商标品牌现实价值的稳定因素,模型符合国内外相关标准。
据延安市工商局局长屈志芳介绍,延安市正处于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重要时期,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成效显著。延安市拥有地理标志21件,在陕西省位列第一,形成延安小米、延川红枣、黄龙核桃等系列优质农产品以及延安石油、延安制药等一大批工业品牌。今年5月,中华商标协会与中国商标品牌研究院对延安市的地理标志展开为期4个月的商标评估,在2018延安地理商标品牌价值排行榜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延安苹果(69.5819亿元)、洛川苹果(69.0471亿元)、延川红枣(7.0186亿元)。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业标准部副主任于跃的发言拉开“中商榜”英雄会环节的序幕。他表示,国家间的贸易发展已进入服务阶段,开启了商标品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竞争时代。商标品牌价值评价有助于企业自身了解商标品牌价值的情况,从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此同时还体现消费者对于商标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度。他强调,在开展商标品牌价值评价时要注意几个问题——评价要体现商标品牌核心要素,要明确评价目的,也需要资产评估助力。
零点有数集团总裁张军介绍,2018年多方联合参与的“企业商标品牌价值评价研究”工作,致力于建立中国特色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有助于揭示商标品牌发展规律,发挥商标品牌引领作用,增强企业商标品牌培育意识,引导理性消费。他表示,品牌价值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和品牌的商品及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格,并最终影响品牌的市场表现。
沃民高新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中祥介绍了该公司申请的“品牌情绪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发明专利。北京希煜品牌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超分享了提升品牌价值的5个途径:海外并购,关注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的升级,品牌营销,社会责任,注重内部社区建设。
红盾大数据(北京)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兼副总经理葛宝勤在论坛上分享了如何通过商标数据去感知世界。她介绍,红盾大数据公司与北京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有一项研究就是通过测度国内各个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来反映其创新创业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看当地企业申请和拥有商标的数量。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7年间,随着企业对商标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商标申请量和注册数量有了飞速增长,这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力,宏观上也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而从区域的角度来看,27年间,全国31个省区市的企业商标注册数量均呈现上涨态势,广东省的企业商标注册数量增长幅度最大,紧随其后的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由此可见,商标品牌的创新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契合。
葛宝勤说,2017年,红盾大数据公司承接了“2017商标密集型产业研究”课题,多纬度深度透析商标品牌价值的状况。以就业人员密度为主,结合企业密度、商标类似群密度、绝对注册量密度进行加权计算,最终有33个行业入选课题。通过分析发现,商标密集型产业的价值创造水平正在提升,并提供45%的就业岗位,以较小的资产投入获得更高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计算显示,商标密集型产业中注册商标每增加1件,利润总额增加108.9万元;就业人员每增加1人,可推动利润增加3.39万元。该产业比非密集型产业利润水平高出4.58亿元。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商标密集型产业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且我国商标密集型产业在出口产品中占比低,平均工资溢价也较低,与欧美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表明我国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
葛宝勤最后用三段话总结自己的发言。一是速度规模,我国商标数量正在快速增长中,累计的注册申请量、商标注册量和商标有效注册量均居世界首位。二是提质增效,商标密集型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得到有效体现,因此要在全国发力,推动商标品牌战略实施,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发展有国际影响力的商标。三是必须对先进制造行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关系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超凡沙龙分论坛——
商标量激增的影响及应对办法
9月1日下午,以“商标量激增的影响与应对”为主题的超凡沙龙在唐山南湖国际会展酒店三层和通厅举办。
本次沙龙由超凡股份合伙人、商标法律事业部总监杨明担任主持,来自行政、司法、企业及法律服务机构的7名嘉宾围绕沙龙主题发言,并同与会者进行讨论。
会议伊始,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徐立群以伊利集团为例,指出商标数量激增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包括选择一件有注册可能性的商标越来越难,高知名度商标被抢注的风险越来越大,获得商标注册的时间、金钱成本越来越高3个方面。面对这些影响,伊利推行基于品牌分级的商标管理策略。
我国商标申请量连续多年排名世界前列,商标申请数量的增加对于审查员而言是一个重大挑战。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查管理处副处长王博就“申请量激增对商标实质审查的影响及应对”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介绍了商标实质审查应对的4种措施,并列举4种重点打击的恶意注册行为,从5个方面提出申请量激增后保障商标实质审查质量的措施。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评委综合处处长蔡琼艳在发言中表示,商标量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主体总量带动、品牌意识增强推动和便利化改革促进3个方面,同时指出高速增长背后的非正常非理性因素。蔡琼艳介绍,为便利评审当事人,商评委决定进一步简化驳回复审案件申请材料。自2018年9月1日起,向商评委提起驳回复审(不含马德里国际注册领土延伸申请驳回复审)申请的,可不再提交驳回通知书/部分驳回通知书;向商评委提起驳回复审(不含马德里国际注册领土延伸申请驳回复审)申请的,如复审申请人名义与注册申请人名义一致,可不再提交申请人主体资格证明材料。
商标审查数量的增加,同样带来商标行政诉讼案件数量的增加。北京市高院知识产权庭审判长周波表示,诉讼案件数量的增加给法院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对此,北京市高院采取应对措施。周波对未来提出三点展望:重视对商标注册申请的源头治理,充分发挥案例的指导作用,将司法改革要求落到实处。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法律顾问、知识产权事务负责人周多介绍了中粮集团多维度考量、以新模式开展全面打假、形成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商标事务管理方法,从制度层面与操作层面分析商标注册量激增的原因,并以社会和企业两个主体为立足点,提出面对商标量激增的宏观与微观应对方法。
随后,来自超凡股份的杨静安以“商标量激增的现实影响与法律挑战”为主题发表观点。他从导致商标量激增的5种非理性申请行为、商标量激增对企业和代理行业的影响、商标量激增对法律规则的挑战与应对3个方面展开发言。杨静安认为,商标量激增带给企业的影响主要在于致使企业注册商标难、法律风险大,同时对商标服务机构也有不小影响。发言最后,杨静安以“完善法律规则、倡导理性注册、加强行业自律”作为结语。
最后,广东省高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张学军从侵害商标权民事诉讼的角度,介绍商标注册量不当激增的主要行为类型及其后果,并以几个具体案例分析侵害商标权民事纠纷中对于恶意囤积、恶意抢注行为的处理原则变迁。张学军还从3个方面总结在侵害商标权纠纷中应对注册商标不当激增的基本原则。
主题发言结束后,7名嘉宾就高知名度商标的跨领域保护、恶意囤积的判断标准等问题,同现场观众互动交流。
商标典型案例评析分论坛——
《商标法》修改之恶意注册的规制
商标恶意注册与《商标法》修改是近来商标领域最热门的话题。9月1日下午举办的商标典型案例评析论坛,将这两大热门相结合,主题为“《商标法》修改之恶意注册的规制”。
论坛由中华商标协会主办,北京正理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和广药集团共同协办,正理公司副总经理张宏主持。首先发言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法律处处长戴山鹏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出发,以月亮八珍、黄龙卡等商标引发的异议案件为例,阐释“恶意注册”的概念,指出恶意注册本质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应将之纳入《商标法》诚实信用条款的调整范围。她建议将《商标法》第七条有关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可以提起商标异议或无效宣告请求的适用条款,改良适用第四条用于制止商标囤积行为,同时探索建立强制转移制度及恶意注册的民事赔偿制度,取消商标获准注册5年内提出无效宣告的时间限制,并建立配套信用监管制度。
北京市高院知识产权庭审判长陶钧认为,恶意注册可分为侵害“私权”与“公益”两种情形,在价值引导上应明确申请注册商标不得明显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且需要具有使用申请商标的意图与能力。他认为,对“恶意注册”应扩张认知,包括明知与推定;在申请阶段,对于同时申请注册大量商标的行为增加“说明具有使用意图”的程序环节。应重新认识《商标法》相对条款中对“恶意”要件的作用,对绝对条款中“恶意”的构成要件则要区分认知。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二庭法官宋晖以现行《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为切入点发言。他认为,该条款适用于已注册商标即无效宣告程序,但司法实践中通过判例扩大适用至异议和不予注册复审案件中,相关司法解释也未能解决有关“其他不正当手段”标准模糊的问题,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裁判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因此,适用该条款规制恶意注册行为十分必要,但目前缺乏适用基础,建议修法时加以明确规定。
近年来,商评委体系化适用《商标法》打击恶意注册条款,不断加强打击商标恶意抢注问题的专题研究,探索建立“黑名单”约束机制。商评委法务处处长孙欧建议修法时可考虑重构商标注册申请审查程序,取消相对理由审查,承担绝对理由审查功能;重构异议及不予注册复审程序,保留异议前置程序,承担相对理由审查功能;对注册申请受理公告,绝对理由审查和相对理由审查同步进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明德认为,解决恶意注册问题,应当在坚持大陆法系注册优先的前提下,适当引入英美法系强调使用的思路,进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抢注和刻意注册的问题。他建议,修法时规定申请人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时,应提交商标已经使用或将要使用的证据并作出系列声明,并适当增加商标注册费用。
作为此次论坛的重头戏,“2017—2018优秀商标代理案例”重磅发布,并邀请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和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二庭庭长张晓津作精彩点评。据介绍,今年协会共收到由企业、商标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报送的103件案例,根据典型性、影响力、示范性、创新性、实效性、参考性六大评审要素,最终产生26件优秀商标代理案例。
本版稿件采写:李 春 邵甜甜 马 嘉 摄 影:栗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