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市场更加有序
——基层一线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纵览


编者按
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第六部分即“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中,专门在第(三)项“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内容中强调了“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
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三农”工作属于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设平安乡村,离不开食品安全。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但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多年来,全国各地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始终坚决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上持续发力、真抓实干,不放过可能构成隐患的每一个角落,全力构筑农村食品安全保护网,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着力量,让农民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
为此,本版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纳刊发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大力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村里办宴席 有人把关了
——甘肃礼县加强农村聚集场所餐饮服务监管工作纪实
在甘肃省礼县,自古以来婚丧嫁娶就有在自家办酒席的传统,俗称“吃桌儿”。近年来,这一乡风民俗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而越发浓厚。这样的农村家宴,热闹之中透着浓浓人情味,可也隐藏着不少的食品安全隐患。
关注点从“味道好”转为“安全吗”
1月12日,礼县城关镇后排村村民苏建新摆开宴席。席间,村民老撒说起儿子下个月办喜事,正张罗酒席的事,来苏家考察一下。“听说现在办酒席,得事先和村委会主任打招呼,还要填一张报备表?”面对笔者的提问,老撒回答:“现在村里谁家摆酒席都得填表格,连酒席的菜单也得提前上交,执法人员还要现场检查。”对于填表报备这件事,老撒觉得现在大家都注重保健和安全了,应该加强监管。
村委会主任吴治安作为该村的食品安全协管员,在后排村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四五年了。他告诉笔者,如今,村民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高,因此,他的工作压力不小。“你看,这张就是苏建新填写的登记表。”笔者接过吴治安手中这张“礼县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登记表”,看到表格上清楚地写明了本次聚餐的地点、人数、厨师姓名、帮工姓名等,后面还附上了菜单。
“省里出台新规定,农村聚餐都要有这样的登记表。”吴治安告诉笔者。对于食品安全,他从来没有放松过。每回村里办酒席,刚刚搭好帐篷,他就到现场转一转。他说:“特别是夏天,露天场所苍蝇、蚊子多,气温高,食材容易变质。这些都是安全隐患,要第一时间消除隐患。”
群宴硬件简陋问题凸显
近年来,“吃桌儿”的红火让更多的人加入了乡厨队伍,朱水水便是其中一名。5年前,36岁的朱水水正式进入“吃桌儿”承办行业,并到外地专门学习了烹饪技术。去年,他的团队承办的最大的一次宴席,仅帮工就有30多人。
为何村民如此热衷于“吃桌儿”?礼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张平表示,现在饭馆酒店大菜往往一个味道,“吃桌儿”性价比高,一样的饭菜,花费比酒店便宜,而且味道好,既经济又实惠。“酒店1200元的饭菜标准,我们只需要500元。”朱水水说。
“在村宴上,不只海鲜、鸡鸭鱼肉上桌率大大提高,冻品、熟食的食用比例也增加了,这些变化给农村群宴食品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张平介绍。比起菜品的迅速丰富,操作条件的升级却相对滞后。由于宴席规模较大,家庭厨房无法满足操作需求,往往只能在户外搭建简易的临时厨房,且没有配备冷柜、消毒柜甚至足够的置物架,一些等待上桌的菜品只能整锅放在地上。张平说,下一步,县里要加大投入,对村宴场所进行固定和升级改造,提升集体聚餐硬件保障水平。
报告备案监管全程追溯
对于食品安全一事,朱水水深有感触:“记得小时候,大家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现在要办事情,主人家连食物在哪个农贸市场、哪个超市买,都有明确要求。”他本人每年去医院体检并办理健康证,一旦给不熟悉的村民做酒席,他都会主动亮出自己的健康证。
为了规范农村宴席,降低食品安全事故风险,礼县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全县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管理办法、全县农村集体聚餐申报备案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强化农村聚餐安全管理。
比如礼县食安办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同负责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现场指导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各食药所负责本辖区农村集体聚餐信息收集、报告、备案、建档与管理,以及处置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等工作;协管员负责收集掌握农村集体聚餐信息,督促举办者、承办者及时到基层监管所备案。截至目前,在该县备案的乡厨超过105人。
该县还推广应用“互联网+集体聚餐”备案管理系统,实行“微管理”,利用微信群、QQ群加强流动厨师管理和备案监管工作,逐步实现农村集体聚餐网上注册、网上报告、网上备案、网上审核,做到事前有登记报告、过程有监管记录、事后可全程追溯。
据统计,去年,礼县共备案管理农村集体聚餐453次,农村集体聚餐人数66548人,没有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党海文
食品监管有“鹰眼”
——安徽枞阳食品安全监管“四员”工作记
“你是村委会主任,你是村卫生室主任,又不是市场监管执法的,你俩有什么资格检查我的快餐店?”近日,安徽省枞阳县会宫中学旁,某快餐店经营者方某情绪激动地吼道。他对面,站着村委会主任方金如和村卫生室主任张华。
“你说得对,我们虽然不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但我们还有另外的身份——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我们有权对全村范围内的食品经营者进行监督和信息采集。”方金如严厉地对快餐店老板说。
当日发生在该快餐店内的一幕,是枞阳县食品安全监管“四员”为全县食品安全工作助力的场景。
为延伸监管触角,近年来,枞阳县市场监管局共聘请了包括乡镇、村和卫生系统的479名干部职工担任食品安全监管“四员”,即管理员、宣传员、协管员、信息员。他们经常在辖区走街串巷,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收集上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等信息。方金如、张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接到方金如、张华上报的快餐店无证照经营可能危害师生饮食安全的信息后,枞阳县市场监管局会宫所立即会同会宫镇政府负责食品安全的人员前往检查。
执法人员进入快餐店后,立即按事前部署,兵分两路,一组负责对当事人进行宣传教育,另一组负责现场检查。只见快餐店装修简陋,排油烟、“三防”等设施设备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进货台账、消毒记录缺失,当事人未办理食品经营证照。见执法人员动真格的,当事人意识到问题严重,低下头喃喃自语:“这下麻烦大了。”
随后,执法人员进一步调查,查清了当事人无证照经营的违法事实,并责令其立即整改,完善软硬件设施设备,补办证照后方可经营。同时,对其无证照经营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
据悉,2018年12月以来,枞阳县市场监管局12个市场监管所均组织了辖区食品安全“四员”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提高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食品安全‘四员’是我县食品监管向基层延伸的‘鹰眼’,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隐患。对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每年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枞阳县政府食安办负责人说。
□章 洋 田 舒
现场目击:让不合格食品无所遁形
上图:为确保群众吃上安全肉、放心肉,近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了肉及肉制品专项检查工作。图为执法人员在农贸市场查验肉及肉制品是否有合法来源证明,肉品“两证两章”是否齐全。
□钟 静/摄
左图:连日来,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区农委、区商委等部门,以农村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及农村集市、食品批发市场为重点,集中开展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治理行动。
□陈培建
文光辉/摄影报道
江西高安着力规范农村集体聚餐
本报讯 几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三五个专门请来的厨师,再加上几个邻居前来帮忙,一台农村流水席的班底就这样组成了。热闹繁忙的流水席上,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就餐人员的食品安全。
为了消除农村集体聚餐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江西省高安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多措并举,从抓好摸底调查、强化村组共治、强化宣传培训入手,着力规范农村集体聚餐,确保农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该局组织各乡镇在本辖区开展摸底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摸清和掌握农村聚餐宴席举办者和承办厨师的底数,会同乡镇食品安全办与各村(居)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大对农村集体聚餐报告的指导力度,强化督查考核,把农村聚餐报告制度纳入日常工作议程和绩效考评范围,从制度上保障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
该局会同各乡镇成立农村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联络点,聘请专管员、协管员、信息员负责本村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协助完成日常监督及信息报送;聚餐宴席举办者和承办厨师要提前向村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联络点申报备案,签订食品安全告知承诺书,形成政府主导、村组管理、行业自律、市场运作、村民自治的社会共治管理模式,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管控。
为了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保障餐桌食品安全,该局在组织开展农村聚餐宴席举办者和承办厨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的同时,还利用节假日和农村圩镇赶集日,联合乡镇食品安全办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向农村群众赠送食品安全法律读本,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增强群众防范意识和分辨能力,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共同构建食品安全防线。
□刘小琨 陈卫民
清剿山寨食品在饶阳全面展开
本报讯 农村是山寨食品的重灾区。今年以来,河北省饶阳县市场监管局以机构改革为动力,集中精力打响清剿山寨食品突击战。截至目前,该局已出动检查人员900多人次,检查农贸市场、集市、小作坊、小摊点、农村小卖部以及企业、超市等3000多户次,依法查处违法经济案件20多件,查获山寨食品349件、散装问题食品20余公斤、过期食品9件、标识模糊食品6件、涉嫌侵犯商标专用权仿冒知名品牌白酒1000多瓶,震慑了不法经营者,维护了食品市场秩序。
饶阳县市场监管局领导班子对清剿山寨食品行动高度重视,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成立了由局长挂帅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县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有关股室负责人、各分局局长为成员。小组明确目标职责分工,紧紧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对象、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各检查小分队通过“市场监管局微信平台”,将检查情况一天一汇报,县局一周一调度,调动起了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春节放假期间,清剿山寨食品不停歇,每天一名县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持续对食品市场进行检查,确保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该局发挥联合优势,依托乡镇食安办、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食品安全志愿者等多种力量,按照“不漏人、不漏户、不漏村、不漏行业场所”的要求,形成遍布全县的监管网络,全方位、多领域排查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商贩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集市、食品批发市场。同时,农村协管员在村里显著位置、食品经营场所张贴关于查处山寨食品的通告和正品、假冒品的对照表。
近日,饶阳县市场监管局局长郭胜超带领相关股室执法人员到圣水、五公等村镇检查农村集市,查扣一批山寨食品。他说:“农村及城乡接合部山寨食品仍旧猖獗,我们要自我加压,再动员、再部署、再鼓劲,让专项整治行动更加深入,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净化农村食品市场,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刘永辉 靳宁宇
建场所 管厨师 出标准 买保险
浙江安吉四举措推进农村家宴食品安全建设
本报讯 崭新的吊顶、地砖,整洁的桌椅,厨房里还配置了备餐间,这是近日笔者在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康山村采访时看到的农村集体聚餐点场景。当时,20多桌喜酒宴席正在热闹进行,主人老杨忙前忙后,笑得合不拢嘴。这是安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进农村家宴食品安全建设的一个喜人变化。
“过去农民办酒席都是自己找厨师来做,大多是在空地上临时搭棚,电线乱扯、油锅乱搭,消防、用电等隐患较大。同时因为加工场所环境简陋、设施设备不全,举办者和承办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同行的安吉县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科科长叶登峰说。
近几年,农村家宴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同时聚集点隐患多、食品加工设备不卫生、乡村厨师健康状况不确定、食品原材料查验溯源难度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安吉县市场监管局立足农村实际,通过建场所、管厨师、出标准、买保险“四措并举”,探索出一套农村家宴管理办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该县共投入财政资金172万元,建设有固定场所的聚餐点38个,实现乡镇(街道)聚餐点全覆盖;培训乡村厨师232名,健康证持有率100%;备案各类农村家宴1631场次,2016年至今未发生一起因农村集体聚餐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建场所,改变“聚餐点临时简陋”的面貌。安吉县市场监管局鼓励各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现有的公共服务中心、大会堂、文化礼堂等场所进行改造,建设固定聚餐点,尽可能利用好公共场所,避免重复投入。据了解,全县改建或综合利用的13个聚餐点中,改建费用最高的花费才7万余元。
管厨师,实现本县农村厨师健康状况可控可管。该局对厨师实施登记备案和公示,建立数据库,对在册登记的232名乡村厨师每年集中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培训,经考评合格发放乡村厨师食品安全培训合格证;每年开展一次体检,向体检合格的发放健康证,确保本县户籍的农村厨师合格证、健康证的持证率均达100%。
出标准,让农村聚餐点管理规范系统。该局制定《农村聚餐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对聚餐点的环境与设施卫生、原材料采购与贮存、食品加工过程、从业人员、聚餐备案和风险防控六个方面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形成了可复制、可升级、可推广的技术规范和精确准则。该地方标准出台后,执法人员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推行区域监管责任制,将监管触角前移,经指导后开展的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加工严格执行生、熟分开,餐具消毒,食品冷藏储存等要求,之前农村集体聚餐随地设置、无处备案、无人指导的情况得到彻底改变。
买保险,创新建立应急机制。该局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责任险制度,一旦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聚餐举办者、所在行政村或乡镇(街道)食安办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受害人向相应的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申请,由相应的保险公司承担部分或全部经济赔偿责任,以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
目前,安吉县共投入保费74.2万元,实现15个乡镇(街道)209个行政村(社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全覆盖。这样,不仅避免了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无保障的尴尬局面,还有效提升了农村集体聚餐的备案率,目前,全县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率已达80%。同时,第三方的保险机构专设农村家宴食品安全事故理赔员,与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乡镇食安办、市场监管局共同组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处置组,加强日常食品安全宣传,定期对农村聚餐点开展勘察,对特大规模农村集体聚餐提前介入指导,有效提高了监管效能。
□潘柏林 陈晓华 张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