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家电“小病大治”背后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3月28日 A2 版)

  “小病大治”是家电售后服务业的老大难问题,令花了许多冤枉钱的消费者怨声载道。比如洗衣机漏水,维修人员明知仅是排水管破损,却谎称须更换滚筒,让消费者花费数百元。
  每当“小病大治”事件被曝光,为了应对舆论,家电企业往往会采取处罚特约售后服务商的办法。但是,处罚特约售后服务商不过是“隔靴搔痒”,毕竟特约售后服务商不在家电企业旗下。很多特约售后服务商向家电企业交了罚款之后,还会通过对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将损失补回来。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家电售后服务业的“小病大治”问题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破除家电企业与售后服务商这个利益共同体。目前,家电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基本都是将家电售后的安装、维护与维修服务分区域外包给第三方服务企业。为保障售后服务商的经济利益,不少家电企业允许服务商玩些“增值服务”的花样,比如为用户推荐收费项目,因而对“小病大治”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要破除这个利益共同体,进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家电售后服务应该杜绝外包,家电企业就应分区域建立自己的售后服务站。据统计,家电企业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建服务站,一个站点一年的运营成本约80万元,三四线城市的运营成本约为30万元。这样算下来,成本确实比外包高,但家电经营拼的主要是售后服务。售后服务质量不过关,损害的是品牌形象与长远利益。如果一家企业运营一个服务站成本扛不住,多个品牌可以共享此站点,同样可以节约成本,何况很多售后服务也可以规范地收取一定费用。
  此外,打破家电售后服务行业的变相垄断,也是重要一环。中消协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认为,现在家电售后服务都是厂家特约或者推荐消费者找谁提供服务,对一些维修零配件,厂家只供应给自己的签约服务商,这从客观上造成了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因此,打破各种垄断和变相垄断,培养叫得响的家电售后服务品牌,是眼下值得探索的课题。

□何勇海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