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食安工作亮点纷呈



顶层设计 一网五体系 构建食品安全监管总架构
2015年,宁波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设计图”,并按照“设计图”的总要求,进一步细化“线路图”和“施工图”,先后建立起食品生产、流通、餐饮、保健食品、应急、信用等子体系,从制度上构建一张涉及全域、各层面的食品安全“监管网”。同时,全面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治理体系、保障支撑体系、信用监管体系、预警应急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目前,宁波市食品安全工作“一网五体系”工程已趋完善,不断显现实效。
动态掌控 防控风险 食品安全分析预警全国领先
宁波市食品安全分析预警平台于2009年创立,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各检测机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数据的共享,为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作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在当时属于全国领先。
通过近10年的运行,按照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需求,宁波市食检院突出食品安全技术分析和预警功能,对该平台作了新的整合优化和提升,并对相关数据作了更深入的挖掘和应用,从而让这个分析预警平台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目前,该平台数据池除了原有一年近5万份定量检测数据外,新加入了3个数据板块,分别是全国各地检测部门不定期公布的全国检测结果数据(百万级)、宁波每天实时上传的各菜市场的快检数据(百万级)和全国主流电商平台(淘宝、京东、1688、天猫)宁波商家在其平台上的实时交易数据(千万级),再加上研究院的最新食品预警算法,使系统初步形成了集趋势预警、民生快检预警、全国产地预警和电商流通预警于一体的综合预警体系。而且,所有警示信息都能具体到哪一个产品、由哪个责任单位或责任摊位经营、所属区域位置等。
截至目前,全市通过信息系统预警功能,共撰写质量分析报告130份,发布风险预警213项次。
大数据管理“揪”出黑店 网络订餐智能监控开先河
登录网络订餐智能监控系统,随机定个位置,然后选中一个网络订餐平台,距离定位半径1公里,“不合规”的餐饮机构便以红点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方。随后,辖区工作人员就会收到相关核查短信,按图索骥,上门核查并作出相应处置。
2016年年底,宁波在全国率先研发网络订餐智能监控系统,把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比对分析技术应用到日常监管中。该系统通过抓取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现更名为饿了么星选)入驻餐饮单位公示的证照和信息,再与宁波企业信用信息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比对,把无证照或疑似假证照的外卖店“揪”出来。
今年1月,该系统升级到3.0版本,从技术上成功突破手机App端数据监测这个技术难题,做到宁波市外卖订餐监管全数据端口覆盖,扫除监管盲区;数据上增加了线下实体店铺的数据统计,将线上店铺与线下联系在一起,全面掌握全市线下餐饮经营单位在外卖平台上的经营情况。
目前,宁波全市共有持证入网餐饮单位30350家,数据显示,该系统自运行以来,宁波全市三大主流外卖平台共下线证照不合规商家1.5万多家次,各大订餐平台的证照公示率从最初的75.6%上升至99%以上;宁波市场监管部门线下累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97起,取缔无证餐饮单位554家,移送公安机关8起,罚没款622.57万元,其中三大网络订餐平台因未依法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未严格审查其是否具有食品营业资质,共被罚款124万元。
责任保险 提质扩面 “宁波模式”持续推广
宁波积极拓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思路,不断深化“共保体+风险基金”“公益+商业”“服务+防控”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宁波模式”,并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其中,首创的“共保体”模式被推广至浙江全省。
目前,宁波公益险已经实现全域覆盖,保险范围包括农村聚餐点、学校及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养老机构等影响面广、用餐人数多、风险较大、主体承受能力较弱的供餐单位。同时,保险还涉及责任无法明确的区域性、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囊括了旅游者和展销会食物中毒事件,并设食品安全责任风险保险基金,目前全市累计可用基金总额达1400万元。
与此同时,商业险继续提质扩面。该市构建了灵活的“1+X”食品安全商业保险体系,为食品企业量身打造保障方案。如针对食品生产企业探索设立了“食品召回险”“食品恶意投诉险”,针对蔬菜批发市场赠送附险“定性检测不合格销毁险”等,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投保积极性。又如在商业综合体、蔬菜批发市场、高校美食街等推行商业险“团购”模式,以商贸集团、市场管理方整体投保的方式,将全部商户纳入商业食责险保障范围。以《电子商务法》实施为契机,引导食品电子商务企业投保食责险,目前首单食品电商企业食责险已成功落地。
风险评级 以网管网 建立“分级”和“网管”机制
2018年7月,宁波在全省率先推行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管理,即结合食品销售风险特点,从静态风险因素和动态风险因素两方面确定监管对象的风险等级,并据此制定实施对其的监督检查频次、检查内容、检查方式及管理措施。该机制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监管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同时促进了企业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前,全市已完成867家食品销售经营单位的风险分级评定工作,覆盖市内90%以上大中型商超、食品批发企业。至今年年底,食品销售风险分级覆盖面将达到100%。
内外兼修 共同守护 百万学生餐饮安全有保障
为保障全市120万名师生的饮食安全,宁波市先后实施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宁波市学校食品安全提升规划(2017—2019年),多次将校园餐饮安全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全市对内抓基础设施改造,累计完成学校食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732个,完成投资近6亿元。共建成省、市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183家,“阳光厨房”981家,占比43.93%。
全市对外严格整规学校周边餐饮单位和小食杂店,校园周边餐饮单位持证率达99.47%;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2015年以来,累计制止取缔校园周边无证摊贩5000余起,全市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情况持续向好,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
另外,全市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工作进展稳定,据教育部门对全市初一和高一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测试统计,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90%和91%。
专项整治 行动迅速 “保健”市场乱象整治成效明显
1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三部门召开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电视电话会议。1月11日,宁波市政府召集14个部门召开专项活动部署会,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并联合下发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随后,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市场监管部门更是发挥了牵头单位的主导和主力军作用,全面清查以体验方式销售保健食品及医疗器械、宣称有“保健”或诊疗功能的食品和器材用具用品情况,短短一个多月即整出了声势,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2月25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7499人次,开展协作执法66次,排查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场所、重点区域2817个,“保健”类店铺1810个;共立案查处违法行为69起,罚没款2500余万元,清理网络虚假信息9条,关闭整改网站、App、公众号6个,注销体验方式销售医疗器械经营企业8家,责令59个体验点停止经营活动。
宁波对“保健”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历来重视,在2018年的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中,宁波市市场监管局与市老龄办共同组建了由650名社区老同志参加的银龄志愿者队伍,发现掌握有价值的问题线索46条,破获罚没款30万元以上的典型大案5起,并探索建立以“一张清单四个制度”为核心的会议营销监管机制,得到市场监管总局和省局的充分肯定。
□张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