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2019年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摘登)







编者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的民生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引发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2019年3月29日上午10时,市场监管总局以“食品安全监管政策解读及信息发布”为主题,召开 2019年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由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于军主持。总局食品抽检司司长段永升介绍了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开展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情况,总局食品经营司司长李奇剑、广告监管司司长刘敏、特殊食品司司长周石平、食品生产司司长马纯良、执法稽查局副巡视员王松林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开展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情况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对国内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开展抽样检验,国家、省、市、县“四级”统筹,各有侧重。市场监管总局负责组织,由招标选定的检验机构独立承担,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和判定的称为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
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日常监管、专项整治、投诉举报、风险监测等发现问题较多的安全指标、产品、业态、企业和区域加大抽检力度。全年完成24.9万批次国家监督抽检任务,较2017年增加了6.9%,覆盖全部33大类食品。检出不合格样品5965批次,样品平均不合格率为2.4%,与2017年持平,比2014年降低2.9个百分点,风险防控力度不断加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肉蛋奶、米面油等日常消费大宗食品抽检合格率较高。如乳制品合格率为99.7%,较2017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3058批次,有2批次检出不合格,合格率达99.9%;速冻食品合格率为99.7%,较2017年提高0.6个百分点;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合格率为98.8%,较2017年提高1.1个百分点;蛋制品、粮食加工品、肉制品合格率分别为99.3%、98.5%和97.5%,与2017年持平。
二是大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较高。大企业市场份额大,流通范围广,对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比较重视,内控措施较严。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样品抽检不合格率为0.4%,大型食品经营企业的样品抽检不合格率为1.5%。
三是方便食品、冷冻饮品等合格率较低。抽检方便食品3470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260批次,不合格率为7.5%,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抽检冷冻饮品1176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85批次,不合格率为7.2%,主要是生产、冷链、贮存、运输等环境卫生或冷链温度不达标,导致微生物污染问题;抽检淀粉及淀粉制品3514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185批次,不合格率为5.3%,主要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
四是部分污染因素得到控制,但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仍然突出。通过持续专项整治和严格监管,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连续十年零检出,蛋制品中“苏丹红”、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连续五年未检出。瓶(桶)装饮用水不合格率,由2014年的19.2%下降到2018年的5.3%。蜂蜜中禁用兽药氯霉素检出的不合格率,由2015年的1.5%下降到2018年的0.4%。但是,从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看,食品因微生物污染超标不合格率为1.7%,占抽检不合格样品总量的29.6%;食品因农兽药残留超标不合格率为1.1%,占抽检不合格样品总量的15.4%;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食品不合格率,虽然由2014年的1.8%下降到2018年的1.0%,但在抽检不合格样品总量中的占比仍然达25.0%。
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基本有保障,但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虽然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监管必须“零容忍”。针对市场上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封存、下架、召回等措施,控制和消除产品风险,并通报相关部门加强监管。2018年,完成国家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任务10696件,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食品693吨。同时,对检出不合格产品实施跟踪抽检,对问题严重的企业采取现场检查、停业整顿措施,甚至吊销其相关许可证。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核查处置信息,每周都向社会公开发布。
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完善食品抽检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持续加大监督抽检力度,排查食品安全隐患,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对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抽检合格率较低、食品安全风险大和居民消费量大的食品,紧盯大型批发市场、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食品,加大抽检频次,提高抽检覆盖面。二是坚持抽检监管相结合,根据风险监测、日常监管和投诉举报等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抽检;结合飞行检查和监督抽检发现的问题,实施跟踪抽检;与农业农村、海关、粮食和物资储备等部门,共享监督抽检信息,对不守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联合惩戒。三是坚持信息公开,每周公布监督抽检结果信息,鼓励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推进社会共治,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在打击食品、保健食品虚假违法广告方面,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哪些工作?在2019年将采取哪些新举措维护食品、保健食品广告市场秩序?
答:虚假违法广告误导、欺骗消费者,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一直是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重点监管领域。
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大广告监管、执法办案力度,共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4.13万件、罚没金额7.58亿元。其中,食品类虚假违法广告案3858件,占查办广告案件总数的9.3%,同比增长23.7%。保健食品虚假违法广告案件726件。总局下发通知,部署开展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全年共查处违法互联网广告案件23102件,同比增长55%。分四批曝光了100个典型案例,其中,涉及违法食品广告案19件。总局充分发挥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下发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要点,组织开展联合部署、联合督导调研、联合约谈,不断深化协同监管。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创新完善广告监管方式方法,广告监测工作进一步强化,广告审查指导工作平稳衔接。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将继续以食品、保健食品广告为重点,从四个方面开展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工作,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是加大广告监管执法力度,对保健食品、房地产、金融投资理财等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点领域,加大对相关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跨地区违法广告案件的统一调度指挥,挂牌督办重大案件,集中曝光四批典型违法广告案件。
二是进一步强化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领域的广告监测工作,压缩监测发现涉嫌违法线索转办时间,将互联网广告监测线索实时派发,把传统媒体广告抽查监测线索派发时间由30天缩减到15天。
三是深入开展互联网广告整治工作,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印发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广告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以社会影响大、覆盖面广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特别是移动客户端和新媒体账户等互联网媒介为重点,针对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等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虚假违法广告,压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对违法互联网广告的惩治力度,严肃查处未经审批发布保健食品广告、夸大产品功效等各类违法行为。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发布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严格“三品一械”广告审查。
问:市场监管部门在保健食品监管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保健食品一直实行严格的上市前注册审批制度,注册审评中产品的安全性是首要考量,很多存在安全性风险的产品被挡在了市场外。
从近年来保健食品的抽检、日常监管和案件查办来看,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逐年升高。与国际上相比,我国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相对较高。目前,保健食品市场的主要问题是虚假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吹嘘成神药欺诈消费者等问题屡禁不止。欺诈和虚假宣传是一个社会顽疾,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取证难、认定难,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治理。
针对上述问题,2017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部门联合部署开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行动。经过历时一年半的整治,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违法违规案件5.8万件(据不完全统计,普通食品虚假宣传案件占比达94%以上),货值33.2亿元。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共公布4批34起典型案件,近期又联合公安部公布8起重大案件,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2019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截至3月1日,共立案4865件,案值达51.7亿元。
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采取四项措施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完善长效机制。一是在保健食品标签上设置特别提醒区,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不具有疾病治疗功能”,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二是规范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对不同历史时期批准的保健功能进行梳理、论证,调整部分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取消与现有功能监管定位不符、与现有健康理念和保健需求不契合的保健功能,避免与药品疾病预防和治疗作用混淆;研究进一步强化企业功能声称主体责任、企业自我申明、自我承诺的制度设计,更好的发挥市场自净作用。三是广泛开展保健食品科普宣传活动和发布消费提示,多途径多方式向消费者普及“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等健康知识,提升消费者对违法行为的识别力、抵制力和免疫力,引导消费者明白消费。四是组织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虚假宣传专项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查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虚假宣传、明示或暗示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
守护保健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市场监管部门将一如既往地把“保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非法添加打击力度,强化抽检监测不合格问题处置,加强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体检”,监督企业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问:近期,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颁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在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将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答:维护学生饮食安全,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也是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期盼。市场监管部门一直把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监管力度。
2018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采取四项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一是完善监管制度,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对学校食堂、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经营行为等提出具体要求。联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颁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规范学校食品安全管理。
二是排查风险隐患,在春季、秋季开学前,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教育部开展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近期还组织开展了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风险隐患排查。3次召开全国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存在的原料问题曝光后,会同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就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进行再部署、再要求。
三是开展专项检查。2018年4月,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校园及周边“五毛食品”专项治理,各地共立案查处4371件。2018年8月,组织开展了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各地共立案查处1488件。
四是加强督促指导。多次向全国通报学校等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警示教育。多次派员赴相关省份检查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从目前监督检查和抽检情况来看,学校食品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虽然没有“零风险”,但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研究部署“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以贯彻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与教育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持续加大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学校食品安全。
一是落实学校主体责任。进一步推动学校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食堂和承包、供餐单位管理。当前重点是落实校长(园长)陪餐制。
二是加强食材源头管理。督促学校严格筛选供货商,严格进货查验,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指导学校食堂、承包或供餐单位建立追溯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或学校实行大宗食材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制度。
三是全力推进“明厨亮灶”。2019年年底,全国学校食堂“明厨亮灶”比例要达到70%。广泛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让师生家长随时可以对学校食堂、学校供餐单位的食品原料、餐食加工、后厨卫生等进行可视化监督。
四是加大日常检查和惩戒力度。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持续加大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惩重处违法行为。探索将校园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实行联合惩戒。
五是继续推进社会共治。逐步落实家长陪餐制,发挥家委会作用,鼓励家长、家委会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的管理监督。
问:乳制品安全状况如何?今年市场监管总局在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也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近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四个最严”要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产品严检、风险严控,持续加大乳制品的监管力度,推动了乳制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乳制品的食品安全水平。乳制品的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在99%以上。2018年,乳制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9.7%,是抽检合格率最高的一类食品。
目前,我国有乳制品生产企业743家。乳制品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乳制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产品的品质不高,低温乳制品的冷链储运销售管理薄弱等,人民群众对我国的乳制品消费信心不高。
今年,市场监管部门将认真落实国务院奶业振兴工作安排,从六个方面组织开展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一是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导和督促企业加强原辅料把关,有自建牧场或者自控奶源,企业原辅料管控率达100%;严格生产过程控制和冷链储运管理,实施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建立实施HACCP体系的企业要达到50%;严格执行乳制品生产信息记录制度,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二是指导做强做优乳制品加工业,督促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优化乳制品结构,创新产品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低温乳制品,不断提升乳制品的品质和美誉度,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要达到30%。三是进一步强化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强化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和体系检查,保证企业合规生产经营。四是持续加强对乳制品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五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生产劣质乳制品、假冒乳制品和“山寨”牛奶的,要重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六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乳制品产业宣传,今年市场监管总局将组织开展乳制品企业集体采访活动,宣传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成效,普及宣传乳制品营养和安全知识,提振消费信心。
问:请简要介绍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打击情况?
答: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以保护公众的生命健康权为最高目标,把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作为常抓不懈、高压不减的工作。与2017年相比,2018年查办的案件从数量到质量均有明显提升。
2018年,全国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9.97万件,货值金额7.6亿元,罚款35.5亿元,没收违法所得1.67亿元,吊销许可证219个,捣毁违法生产经营窝点360个。案件数、货值金额、吊销许可证数同比增长均在15%以上,罚款数同比增长48.5%,有力打击了食品违法行为。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继续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稽查执法工作,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利剑高悬、发现即查、露头即打、依法严惩”的高压严打态势,加强与公安机关的配合,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震慑力。
一是加强案件查办。组织、指导地方密切跟踪、关注直接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同时,对于重大案件,加大查办和督查督办力度,对危害性强、性质特别恶劣,直接损坏公众生命健康权的违法行为由市场监管总局直接组织查办;对跨区域、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违法行为由市场监管总局挂牌督办;对地方查处的重大案件进行督查督办。通过对违法行为穷追猛打,追根溯源,除恶务尽。
二是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格落实“四个最严”,加大与公安等机关联合打击食品违法犯罪的力度,对行政执法中发现的涉嫌犯罪行为,一律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让违法犯罪分子付出代价。对重大案件线索,通过行刑衔接机制,由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将案件查清查透,坚决对违法犯罪行为说“不”。
(资料来源:市场监管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