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身体里萌发
前几日还冻雨绵绵,春寒料峭,守着炉火的人们在抱怨这讨厌的鬼天气——都惊蛰了,怎么还这么湿冷?轻轻的喟叹还没有吐出,似乎转眼间,雪化云开,风和日丽,天气迅速回暖。梅花早就红了,河水也接着绿了。身上的棉衣显得多余,是该脱了。窗外,紫燕翩跹,衔泥垒窝;黄莺婉转,穿柳舞风。好个春明景秀的嫩晴天!这时候,我才忽然意识到,春天其实早就来了。
《对联》杂志的“联都”微信群兴奋起来了,全国各地的联友们踊跃参与,纷纷吟诗作对。有关春天的话语,刷爆了微信群。梅枝传喜讯,春意动诗情。于是,有人倡议,推出“春天来了”主题征联接龙。联友多数是中老年人,面对狭窄的手机屏幕,竟能快捷地临屏撰联接龙。春暖花开,面朝桑榆。中老年人的心在春天苏醒了,大家以对联的形式抒发对春天的赞美与向往。
微信消息的提示音“嘀嘀”叫个不停,群内的信息如春枝头的芽苞,一簇簇一团团,一个劲儿地往外冒。你写“脚步匆匆,携得燕归,促催花放,杨柳千条摇绿浪;东风阵阵,拂醒莺唱,鞭起牛耕,李桃万朵展红颜”,我接“乍暖还寒,欲脱江南灰甲胄;初晴又雨,犹悬水北翠旌旗”,他跟“桃李主持,妙曼拉丁摇柳絮;河山剪彩,雄浑爵士舞春姿”。如同乡间喝春酒时的猜拳行令,镰刀也割不断的诗兴就这样接成一条春风十里的长龙。读着这些描写春天的对联,眼前洋溢着满满的春情、美美的诗意。多么形象生动的语言啊!这一茬茬的对子,就像地里冒出来的新苗,还顶着泥土沾着雨雪;又仿佛烤箱里刚出屉的蛋糕,热腾腾、香喷喷的,色香味俱佳。
“杏眼初开,桃面尚羞,却喜陌头滋细雨;柳烟早起,莺歌已亮,更贪堤上渡春风”。春天,宛如初涉世的小姑娘,一分懵懂,二分羞涩,三分顽皮,四分喜悦。“踏冰雪而来,催开娇李夭桃,苍茫原野重生色;挟风雷以动,唤醒锦山秀水,灿烂中华自有光”。在这副楹联里,春天犹如有着健壮胳膊的青年,豪迈雄壮,劲勇有力,领着我们走进新时代。是的,春天里,万物复苏,希望在生长,美好的东西触手可及。
“百舸争流,拼搏宜于春计划;千行竞秀,辉煌常让梦放飞”“人勤春早,扶犁耕破冰封土;蝶恋花香,振翅催开梦绕枝”。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华秋实。在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才有收获,生活才有亮色。
很快,接龙的序号到了一百、五百、上千!一条春天的苍龙在手机屏幕上舞动了起来,舞出了三春美景、满屏激情。《对联》杂志遴选出其中的598副优秀对联,刊登在今年的第三期上。“大美两行难释手,清新一册最怡心”。真是蔚然壮观啊!群里的联友,当然不乏联坛高手,不过,多数应该和我一样,只是闲暇时的爱好,摘字寻章频挠首,咬文嚼字老雕虫。他们中有耄耋老者,有行将步入晚景的中年。他们以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体裁为通道,打开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楹联里的春天,并不比诗歌里的春天逊色。从古至今,有多少名联为春天增色。
在大理学家朱熹题漳州芝山的楹联里,万物有灵,彼有禅意。“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抱将月向水边吞”,这和唐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有几分相近。生命皆有灵,无论花草虫鱼鸟兽。
明朝大画家董其昌的“小楼刻烛听春雨,白昼垂帘看落花”,是题写给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的,无疑化用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多雨的江南,春天总是和帘外的雨声、卖花声纠缠在一起。刻烛,垂帘,那是一种致敬春天的“仪式”,通过这些动作,在默默守护、挽留美好的物事。
清朝的王文治以一手风韵如春的书法名世,他的“数点梅花横玉笛,二分明月落金樽”,可谓“色香味”俱全,疏影横斜,明月当户,佳人弄笛,红袖添香。真的是“春宵一刻值千金”!
《红楼梦》里有很多描写春天的诗,当然,也有不少写春天的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这些楹联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增添了朦胧的春意,如锦上添花。
乾隆皇帝也留下无数楹联,“春色昌昌有脚,化工荡荡无私”一句,可见贵为天子的他也感知到春色有脚、化工无私,难能可贵。是的,造化以天地万物为心,阳春的脚步不仅走进皇家豪门,也眷顾茅屋蓬舍。
这样想来,春天不是藏在故纸堆里,不在诗词楹联中,也不在桃红柳绿的大自然,而是在我们的内心。春意,就在我们的身体里生长、萌发。这才有了众多的联友“老夫聊发少年狂”,在手机的屏幕上为春天接龙的盛事。他们临屏写下的春光洋溢的楹联,就是摇曳在心头的春天的花儿。
□江西省莲花县市场监管局 李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