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全球贡献打假及知识产权保护新思路
——阿里巴巴集团互联网防假货技术和模式观察


今年,中国空前重视打假及知识产权保护。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指出,要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使制假售假者倾家荡产,公开曝光造假者,让造假者在阳光之下无处藏身。
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路政闽表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重拳打击假冒伪劣,赢得世界广泛赞誉,为全球治理侵权假冒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4月初,在由爱马仕、香奈儿、路易威登和蒂芙尼等300余个全球顶尖奢侈品品牌高管出席的“全球奢侈品法律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代表中国企业获得国际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奖”。继高铁技术和移动支付获得世界普遍赞誉后,来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科技打假和共治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新的启迪。
在社会各界发出“用科技打假”的呼吁声中,越来越多的“打假”高科技应运而生,维权正在变得更有效率。
假货全球化泛滥须全社会协同共治
在制假售假产业化、全球化态势之下,广东深圳华强北、福建莆田安福电商城这些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商贸城,一度成为线下假货集散地。而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淘宝、京东以及各路微商,乃至新兴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都没能免于假货的侵袭。
今年以来,全球接连曝出多起假货事件:英国警方在年初端掉了一个造假香水的窝点,这些假香水不但含有有害化学物质,还掺杂了尿液和老鼠粪便。2月2日,在全球盛大的宗教庆典、印度“大壶节”上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假酒事件,导致至少175人死亡。
公开数据显示,造假产业暴利触目惊心。1988年至2008年,全球假货产业实现了10000%的增长,年交易规模突破6500亿美元,利润是全球毒品贸易的两倍。2013年,全球进口假冒和盗版商品达到4600亿美元,占全球进口贸易总额的2.5%。2014年,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则将造假列为全球第二大犯罪收入来源。
早在201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就开始拍摄一部名为《假英国》的纪录片,专门揭露英国各种假货和骗术。这个纪录片迄今共播出了8季超过100集,揭露的假货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令人咋舌。
英国政府曾发动了一场旨在打击假冒产品的特别行动,在被查抄的假冒商品中,立顿红茶的假货率“高居榜首”,达到67%;次席是阿迪达斯和耐克品牌的体育服装,其假货比例分别为27%和26%;此外,假LV手袋和假劳力士表也分别占18%和16%。
新时期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路政闽说,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保守主义、单边主义加剧,知识产权保护面临巨大机遇,同时面临来自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新挑战。
她表示,当前侵权假冒呈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违法行为组织化、产销分工精细化、案件查处复杂化特点。同时,跨境犯罪不断增多,境内境外分工合作密切,隐蔽性、密切性加大,协同治理难度也不断加大,世界各国需通力合作。
从被批评者到行业创新者领导者
2016年10月,美国服装与鞋类协会曾指责阿里巴巴集团保护知识产权不力,其CEO里克·海芬贝林也对阿里巴巴进行了公开批评。然而,29个月之后,里克·海芬贝林改口对阿里巴巴集团对知识产权保护作出的努力和成绩大加称赞。
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上,为阿里巴巴集团颁奖的全球奢侈品法律联盟主席弗雷德里克·莫斯特认为,在3年时间里,阿里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务实和创造性做法,让其从被批评者,扭转为该领域的领导者和创新者,这个成就值得赞扬。
据了解,曾任国际商标协会(INTA)主席、入选过世界知识产权名人堂的弗雷德里克·莫斯特,是享誉全球的知识产权权威专家,由他主导的评奖标准,被业内公认为严谨严苛。
弗雷德里克·莫斯特表示:“阿里巴巴已经举起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旗帜,并为之持续奔跑。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的密切合作。”曾公开批评阿里的里克·海芬贝林,第一时间向阿里巴巴知识产权团队表示了祝贺:“感谢整个阿里巴巴团队的不懈努力。”
伦敦市警察局负责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探长皮特·拉特克利夫也指出,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修在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方面表现出了成熟的领导力和真诚的伙伴关系,“我们赞扬他和阿里巴巴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相关负责人也指出,阿里巴巴集团利用打假技术协助警方,让打假更快、更精准、领域更广。2018年5月,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在阿里打假特战队的协助下,抓获数十人的奢侈品犯罪团伙,该团伙从2006年以来售假金额达到10亿元,涉及西班牙、智利等60多个国家的1000余座城市。
阿里巴巴在打假领域的外部评价中实现“逆袭”,其底牌,是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大脑。
据了解,阿里巴巴打假的核心系统——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大脑,拥有语义情感分析、商家全景视图、商品大脑、假货甄别模型等12项专为打假研发的技术,涵盖了完整的交易链条。
这套系统已经具备每秒扫描100万笔订单的能力,专业人士分析:“从每天6万场淘宝直播中发现一件假货的难度,相当于在3.3万场春晚里快速找到主持人打错的一个领结。尽管难度难以想象,但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知产科技大脑使其变成了可能。”
这样的技术能力,得益于在海量交易信息和多样生态场景中的不断试错和突破尝试。阿里巴巴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球交易量巨大的电商平台,集团有责任,也有能力、有动力去研发打假科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先后有1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加大打假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言献策,呼吁执法机关、品牌权利人、平台、消费者等社会多方共治,向社会推广已经探索出来、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代表的打假新技术及社会共治新模式。
科技为打假及知产保护创造更多可能性
正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解决社会问题所言,事实上,科技为人们驱赶假货这个社会顽疾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电商平台自身并不生产假货,却受到了指责,这说明,杜绝假货,电商平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既是保护消费者,也是保护自己。因此,电商品台一直以来利用自身的互联网和数字科技优势,推进着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快速迭代和进化。
2018年,阿里巴巴集团利用平台聚合能力,从商品创意阶段开始对其进行保护。
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下的“原创难”“抄袭易”“维权慢”的难题,成为不少原创商家的切肤之痛。如今,通过拥有秒级存储、立等可取数字技术的阿里“原创保护计划”,一份女装的创意手稿,从诞生到公证、备案,短短3个小时内,商家便能将带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原创作品记录在册。电商平台颁发的“出生证”让创意商业变现无后顾之忧。
事实上,按照国际通行原则及法律法规,在商家未申请成功知识产权的情况下,电商平台完全可以忽视来自商家的这种保护需求。然而阿里巴巴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是促成这些变化的第一生产力,阿里巴巴永远和商家、品牌站在一起、帮助他们做以往仅靠自己无法做到的事,这是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平台认准的“生产关系”。
梳理近两年的《阿里巴巴知识产权年度报告》,里面披露的数据侧面证实了这种“生产关系”所带来的成效——2017年和2018年,阿里巴巴集团向中国执法机关累计推送涉假线索3544条,协助抓捕涉案人员3559名,捣毁窝点2870个,涉案金额约122亿元。
数据背后则是执法机关、品牌权利人、消费者和电商平台共建的打假共治系统。“共治”将原本散落各处的打假资源、信息线索、鉴定资源聚合到了一起,假货的发现能力、协同能力、处置能力被提升到了有史以来的新高度。
2018年12月2日,中国首届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共治高峰论坛在京开幕,来自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学界、媒体的近300名代表参加。经过3个多月、超过10万人的网络评选和专家评审,“阿里巴巴打假联盟(AACA)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健康社会”从来自全国的217个优秀社会共治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首届市场监管领域十大社会共治案例企业类之首。
时值阿里巴巴打假联盟AACA成立两周年之际,包括中国李宁、英国戴森、美国蔻驰在内的十余个知名品牌相继宣布加入。如今AACA成员数量已从创立之初的十几位增长100余位,增至132位,成为遍布全球、向全社会输出推广知识产权保护新技术新模式的星星之火。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朱新力称:“从过去几年的成长轨迹和打假成果看,AACA也为其他社会顽疾的解决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样本,值得大力推广,甚至向全球推广。”
中国为全球树立知产保护黄金标准
全国双打办副主任、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路政闽指出,积极探索互联网打假难题,需要多方参与共治假货。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政企合作,与包括阿里打假联盟AACA等在内的社会机构、组织合作,积极探索互联网打假的新模式。
丹麦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领事杰斯珀指出:“非常高兴能够看到中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打假的力度如此之大,这对全球来说都是重要的议题,希望能够让丹麦企业更多地去了解、学习中国好的经验,借助阿里巴巴平台实现共同发展。”
在接受媒体专访,谈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电商平台与亚马逊、ebay等国外其他平台的不同点时,杰斯珀称,阿里巴巴及阿里巴巴打假联盟对打假的重视及投入力度,“肯定比其他的国家、其他的平台更大”。他说:“对其他国家、其他平台来说,有必要看到阿里的作为,然后从中借鉴学习。”
有媒体评论指出,这些不仅是对阿里巴巴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赞誉。阿里平台在国际形象上实现了逆袭,也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于整个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看法。其中,阿里巴巴推出的打假防假新技术新模式,起了重要作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打假是世界性难题,但是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展现的“精诚”,已经让这个世界性难题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也让曾经指责中国的国际社会开了点赞的“金口”。阿里巴巴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步来之不易,中国互联网企业当集体参与,共同坚守。
□亦 鸣/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