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奋进正当时

——江苏知识产权发展开创新局面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4月26日 T13 版)

  □

  阅读提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施行10年来,江苏知识产权工作稳中求进,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如今,江苏已建立起覆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全链条的业务体系,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2018年,江苏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进行重构。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就知识产权工作多次批示,强调要把江苏知识产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全省知识产权系统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回溯过往,尤显不易。2018年,是江苏知识产权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统一部署下,江苏实现了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集中管理。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将知识产权纳入省年度重点任务和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全省知识产权系统推动各项工作稳中求进,稳中调优,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均取得显著成绩。

知识产权创造逆势上扬
  2018年,江苏省市县上下联动,强化激励政策的质量导向,强化高价值专利培育的指导服务,强化优秀专利和优秀发明人的典型示范,多管齐下提质稳量,取得良好成效。
  知识产权产出稳中调优。201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达60.03万件和30.70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6.70%和35.13%;商标申请量、注册量达48.40万件和31.60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6.00%和98.2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45件,增加3.95件;每万户企业有效注册商标量达2814件,增长18.78%;PCT专利申请量5500件,比上年增长19.83%;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申请量808件;新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1件。
  高价值专利培育成效显著。累计建成省市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132家,其中首批7家省级中心培育期间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2个,专利产品销售收入达88亿元,在纳米材料、抗肿瘤药物、高速动车组核心部件等领域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江苏获得金奖4项、银奖6项、优秀奖90项,创历史新高。

知识产权保护多措并举
  立法工作进展显著。《江苏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列入五年立法规划项目,并对《专利法》《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实施情况开展全面检查。
  行政执法扎实有力。全系统持续开展“双打”“护航”“溯源”“净网雷霆”等执法行动,共查处商标违法案件1884件,案值8584.85万元,罚没款3303.8万元;查处假冒专利案件7529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2127件。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重点商标保护”专项行动,查处山寨华为服务店等侵权店铺40余家,有力维护了企业权益。
  维权援助作用凸显。全省63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8466次,移送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案件455起,为2056家企业提供智力和资金援助,指导企业有效应对知识产权争端。
  保护载体建设加快。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常州、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营。江苏(南京)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中心、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揭牌成立,京东集团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中心落户宿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载体建设不断完善。

知识产权运用亮点纷呈
  知识产权交易大幅增长。2018年全省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登记14815项,成交额达614.83亿元,其中涉及专利的2898项,成交额298.72亿元,较2017年增长4倍。
  知识产权金融蓬勃发展。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省再担保集团等8家金融机构启动“知识产权百亿融资”行动计划,搭建“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组织“一站通·全省行”银企对接活动14场,全省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总额近70亿元。省知识产权运营母基金和三支子基金签约成立。
  产业导航不断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编制了产业发展与资源配置导向目录,发布了《2018年度江苏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分析报告》。商标品牌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深入,挂钩帮扶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取得初步成效。

知识产权服务多元供给
  公共服务全国领先。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审查标准件17.2万件;南京专利代办处和苏州分理处受理专利申请10.3万件,业务量居全国前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宿迁5个商标受理窗口积极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南京)中心初步实现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数据整合。
  社会化服务充满活力。全省311家专利代理机构、2786家商标代理机构分别代理专利申请38.32万件、商标申请24.63万件。数十家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开展“苏北行”和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对接企业400多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入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96家,集聚效应日益明显。
  行业监管深入推进。支持36家商标专利代理机构开展服务规范贯标工作,委托第三方开展专利代理质量评估,强化监督检查,引导服务机构加快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有声有色
  “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5·10”中国品牌日……2018年,江苏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集中发布江苏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形成强势宣传效应。
  《寻找江苏名片》宣传片壮丽恢弘,“改革四十华章,见证商标力量”“我苏品牌秀”主题突出,“唱响江苏品牌宣传联盟”吸引了全国主流媒体的参与,商标品牌宣传热潮不断。江苏还运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地铁、机场等公共媒介,报道知识产权信息约2800条,推送公益广告80万条,覆盖5300多万人次。
  2018年,江苏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园,面向社会公众和大学生举办知识产权知识竞赛,参与人数达3500余人,有效促进了知识产权文化广泛传播。全省联动开展企业品牌管理人才培训500名、知识产权工程师6000余人次。637人取得代理人资格,知识产权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继续开展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人才库建设,累计评选知识产权高级职称240人、省知识产权领军和骨干人才489名。

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百花齐放
  2018年,江苏省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争取两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落户江苏。与美国专利商标局开展高层互访,进一步深化与江苏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组织交流团赴俄罗斯、捷克等沿线国家访问,开辟“一带一路”新合作。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苏州成功举办第六届中蒙俄知识产权研讨会暨中蒙俄三局局长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下,联合南京市政府高水平举办了第三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常州、镇江、苏州成功举行首届中国互联网知识产权大会、三江论坛、太湖论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俄罗斯、蒙古、韩国等国知识产权官员等150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来苏参会,推动了海内外一批优质项目、优质资源向江苏集聚,国际影响力与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江苏聚焦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应对,积极开展“337调查”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预警,组织开展外向型企业管理人员培训750人次,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南京:亮眼成绩体现省会“首位度”

  发明专利申请量4065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9.71件,全省第一、全国第三……2018年,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坚持高质量发展,成绩亮眼,成效显著。
  2018年,南京市委一号文(《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配套文件《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实施办法》出台,《南京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方案》紧随其后,第一批23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大幕拉开。2018年,南京市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目前经市级认定的有提供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的“我的麦田”平台,提供专利运营交易服务的“中高平台”和提供海外知识维权服务的“舜禹国际平台”。2018年,全市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达11亿元,为400家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2018年,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挂牌运营,南京海关、法院、仲裁委等8个单位均在保护中心设点,形成联动机制,多位一体的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第三届知识产权紫金国际峰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树立了南京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国际形象。
  2019年,南京将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促进知识产权工作融合发展。以创新名城建设为抓手,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运营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知识产权大保护工程,促进知识产权工作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营商环境改善提供强力支撑。以“大保护,高质量”为目标,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上体现省会首位度。

苏州:打造知识产权人才高地

  知识产权是一个对服务与人才要求极高的领域。2018年,苏州通过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和人才引进培养,促进全市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苏州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稳步增长,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1.86件;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16家企业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4家企业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数量名列全省第一。
  2018年3月,苏州市政府专门召开知识产权联席会议(扩大)会议暨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和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专利工程师、专利代理人、专利分析师等3类知识产权人才纳入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2018年10月,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全省唯一的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建设持续推进。目前,“一站式全产业链服务云”已正式上线,注册会员超过1000家,发布可运营信息8000多项。
  目前,苏州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有150家左右,从业人员3000余人,知识产权服务业已形成申请代理、信息利用、运营、评估、法律、人才培训、研究、高端咨询等在内的知识产权权利化、商用化、产业化全链条的业务形态。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4名、百名高层次人才2名,省知识产权领军人才21名、骨干人才100名,知识产权高级工程师16名,1543人通过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2019年,苏州将按照《苏州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推动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与国家平台、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资源对接合作。重点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价值评估、担保、保险、第三方支付、维权等专业服务机构,强化知识产权运营、信息分析、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供给,完善知识产权海外预警平台、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等一批重点服务平台,健全知识产权人才工作机制和体系。

南通:为企业“走出去”倾心护航

  2018年,南通实现进出口总值2542.9亿元。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着众多有特色、有销路的企业“走出去”,谋求新的跨越发展。为服务南通高质量发展,南通市市场监管局、外侨办、通商总会联合成立了南通市“红盾联侨”商标品牌海外服务中心,设立海外推广、海外维权、海外预警、海外援助四大平台,支持企业强化商标品牌运用,助力企业扬帆出海。
  中心成立以来,共开展商标品牌海外动态监测11857次,商标抢注及侵权预警1256次,成功防止102件商标被抢注;指导500余家外向型品牌企业以及侨商企业品牌培育及知识产权保护750次。协助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事)件1987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372万元。南通上市企业江苏梦百合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的MLILY商标在巴基斯坦遭遇抢注。中心通过大数据预警定位研判,联合巴基斯坦南通商会向当地大使馆出函,证明MLILY商标在巴基斯坦及中国本土的在先申请和使用证据,两次维权行动均取得有效成果。
  南通积极培育拥有自主营销渠道的外向型企业300家,打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外向型品牌企业30家,在外向型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品牌创建指导服务点近350个,在高知名度商标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培育品牌联络员近700名。2018年,全市申请商标国际注册112件,比上年增长23.6%。
  中心的建设推动商标品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认知度显著提升。2018年全年新增注册商标1.8万件,比2017年增长71.8%。
  2019年,南通将全面升级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扩大商标品牌海外服务中心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推进中心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增设专利数据检测分析预警,指导外向型企业开展专利导航和专利核心技术布局,线上同步运行海外33个分中心,实现知识产权服务、维权、保障全产业链贯通。

淮安:地标工作获高度认可

  南船北马,淮水安澜。近年来,淮安大力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商标富农、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126件地标领跑全国地级市,产品涵盖粮食、水产、蔬菜、畜禽等六大类,产业也由散乱的“盆景”扩展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借助“服务+”,淮安地标品牌质量不断提升。市场监管部门、市志办、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加强协作,联合制定淮安大米等地标使用管理办法,统一管理,保证质量。
  借助“互联网+”,地标品牌市场不断拓展。淮安先后组织27家地理标志行业协会和企业与淘宝特色中国淮安馆、苏宁易购开展招商对接,成功举办淮安首届地标特色农产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牵手行动发布会。2018年,仅盱眙龙虾就实现网上销售1亿元。
  借助“平台+”,地标品牌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先后组织淮安红椒、淮安大米等地标产品参加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等,推动地标产品走出江苏、走向全国。2018年3月15日,“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北京发布会举办,推广淮安农产品整体形象标识。
  借助“法律+”,地标品牌保护不断强化。健全完善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商标保护体系,指导权利人规范管理和使用地标。2018年帮助盱眙龙虾、淮安大米等地标权利人开展维权,为企业挽回损失上百万元。
  政府表彰、百姓赞誉、媒体推介、外界关注……淮安地标工作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是因为取得的成绩实实在在:淮安大米每年为稻农增收3亿余元;盱眙龙虾产业从业人员超10万人,盱眙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分之一来自龙虾产业;涟水鸡糕、捆蹄带动农民就业6000余人。2018年,淮安有3.6万名农村低收入人口和17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
  接下来,淮安将发挥好地标精准扶贫优势,做细做实做优地标富农文章,持续扩大地标扶贫受益面,推动政策支撑可持续,不断提质增量,扩大地标品牌覆盖面。

苏州工业园区:对标世界一流产业园区

  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知识产权局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为目标,将知识产权“稳数量、提质量”作为全年重点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发明专利申请和海外专利布局,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数据显示,2018年园区PCT专利申请38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6675件,发明专利授权204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48.34件。7件专利入选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园区高度重视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工作。由园区管委会分管领导牵头,园区科信局会同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园区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公司、恒泰集团等单位成立了保护中心项目建设协调小组,制定工作推进计划,确保中心今年5月交付使用。园区将四大产业创新中心(生物医药、纳米技术、智能制造、国际科技)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业务整合,统筹推动园区产业与知识产权工作融合发展。
  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8年,园区推出创新金融产品“知识贷”并完成首笔贷款发放。通过“园区资金池+银行”的风险分担模式,对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纯知识产权贷款支持。
  2018年是园区创建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项目的最后一年。园区全面梳理相关工作,总结经验并向其他产业领域复制和推广。园区发布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域)专利预警分析报告,成功举办第二届桑田岛产业知识产权圆桌峰会和第六届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暨专利导航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五周年成果展。
  2019年,园区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推动园区对外交流合作,高标准建设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继续推动园区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提升,鼓励企业海外专利布局并全面开展园区三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项目建设。

□本版稿件由许步伟 孟庆祝 王连波撰写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