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食安 “联”享未来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食品安全论坛见闻
6月18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一场关于“数字时代食品安全智慧管理”思与辨的交锋在北京国二招宾馆上演。
场外骄阳似火,场内观点碰撞。200余名来自政府、协会、企业的代表紧紧围绕互联网科技、数字经济快速迭代,以及食品行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业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展开了深入探讨。
互联网,让监管更有“难度”
平时上班忙,没时间做饭点个外卖;周末太累,不想做饭来个外卖……食品和互联网融合,孵化新业态,成为行业发展新引擎。相关数据分析显示:2018年全年餐饮消费额中,仅互联网订餐一项就达2500多亿元。尤其是新生代消费群体成长迅速,成为支撑新业态的主力。
然而,网购食品新业态也成为滋生安全新风险的土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安委专家委副主任、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理事长陈君石直言:“新业态对食品安全监管及抽检工作造成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他认为,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标准以及力量尚未与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势相匹配,亟须引导食品行业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打造匹配发展路径的新业态监管模式。 (下转8版)(上接5版)
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冯啸指出,以网络餐饮监管为例,现代化食品安全监管挑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网络餐饮、海淘食品新业态下,传统封闭的监管手段与市场环境不相适应,“用脚跑、现场看”的方式相对滞后;二是老年助餐点、学校食堂、农村办酒办宴等涉及就餐人员多、食品安全风险大的情况仍然存在,传统监管方式难以面面俱到;三是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与监管力量不足矛盾突出。
互联网,让安全保障更有“力度”
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这是与会专家、监管人员、业界代表在论坛上探讨的话题。
陈君石指出,在现代化食品安全治理探索中,首先要做到理念上现代化,然后才能依托先进科技实现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做到食品安全保障有“力度”。不久前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已经明确了未来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总目标:到2020年,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事实上,已经有部门敢为人先,在数字技术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未来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的方向是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升级。”冯啸介绍,上海市闵行区已建成以“一个中心、九个系统”为基础的智慧市场大脑——智慧监管云中心,不仅提升监管效能,实现散射监管向靶向监管转变,同时实现了政府和企业以及市民共治共管食品安全的模式。比如用“机器助人”,即在食品冷链运输车和后厨专门安装温度传感器,当温度超过阈值时,系统及时发出预警;AI移动侦测技术运用后,可以借助老鼠外形检测功能来定位、识别在后厨活动的老鼠,配合夜视摄像头检测鼠患。
据介绍,截至目前,上海闵行辖区内共设置餐饮后厨预警点201个,已触发食品预警1873次;识别后厨进入异常生物148次;监管人员对有效预警共开展检查752次,发现问题367次……
互联网,让未来监管更有“宽度”
“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推出餐饮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帮助商户优化体验、提高经营效率。”维基百科对智慧餐饮的描述是这样的。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莉表示,这也是我们所认为的互联网+智慧餐饮管理1.0时代。如今正在向2.0时代迈进,未来智慧监管将更有“宽度”,即实现监管部门对餐饮行业的智能监管、技术助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共同构建新时代食品安全共治体系。
“政府层面要加强互联网+智慧餐饮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提升行动计划,提升监管队伍水平建设;企业要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开展智慧餐饮的创新示范推动餐饮行业转型升级和生态重构;社会保障方面要完善数据采集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为餐饮行业提供行动指南……加大智慧餐饮的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促进多元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李莉指出。
不久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智慧管理成果征集活动举办。很多企业代表积极参与活动,不仅将可视化智能手段引入阳光监管工作,还通过餐厅大屏、App等手段协同监管部门共治共享食品安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人士表示,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监管部门将依法履职、积极借鉴大数据平台,盘活监管数据、综合应用好信用监管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管长效机制。比如:强化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鼓励明厨亮灶;加强餐饮服务安全监管执法信息公开和风险分析;落实最严厉处罚,让餐饮服务经营者不敢存侥幸心理。
□宿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