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综合治理抓提升
食品小作坊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破解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难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
2017年12月1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河南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和小摊点管理条例》后,河南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明确认识,按照“规范登记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总体思路,积极工作,多措并举,扎实开展食品小作坊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面排查 规范登记
底数清则方向明,对食品小作坊进行排查登记是规范提升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的首要环节。
为了实现小作坊登记的规范化、信息化,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印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小作坊登记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登记程序,明确了要求;专门在河南省食品安全动态监管系统中增设小作坊监管模块,从数据上传、证书打印、四级联网、数据测试四方面入手,对基层监管人员进行培训。各市、县充分发挥网格化监管优势,组织力量逐街、逐村、逐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基本摸清全省食品小作坊的底子,掌握了基本情况,并逐户建立监管信息档案,一户一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为开展综合治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确保小作坊达到登记条件,各地针对小作坊业主组织专门培训,使其知晓法律法规要求,主动改造提升、规范生产;在此基础上,基层监管人员提前介入,登门服务,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改造,达到登记和技术规范要求。为方便食品小作坊业主登记,省局要求各地在登记工作中简化材料、优化程序、网上申办、压缩时限,方便群众办证,并及时将数据上传省局信息系统,建立监管电子档案。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摸排小作坊10815户,完成登记5264户,正在办理登记手续1041户。
立标定规 夯实基础
标准和规范是提升小作坊食品安全管控水平的依据。为使小作坊治理有章可循,省局制定印发《河南省食品小作坊登记管理办法》《河南省“三小”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方案》,指导全省开展登记管理、日常监管、产品抽检及集中治理等工作。
同时,省局还研究起草地方标准《食品小作坊通用卫生规范》《河南省食品小作坊禁止生产目录》等,指导全省食品小作坊监管工作。各地按照省局要求,结合实际,梳理本地特色主导小作坊食品类别,分类制定技术规范,做到“一品一规范”。这些规范明确了小作坊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卫生防护、贮存销售、关键控制点等基本要求,有利于引导小作坊业主按照规范要求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按照要求,小作坊制度上墙,“两书”(生产加工告知书、质量安全承诺书)、“三证”(营业执照、登记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公开公示,以公开促规范,接受社会监督。
在此基础上,河南全面推行“一票通”制度,要求小作坊生产经营者在批发销售产品时,随货开出加盖印章的销售票据,商场或销售门店购货者要留存随货票据,作为产品购进溯源的依据。监管部门在市场环节开展索证索票、台账记录检查时,把留存的票据视作记录台账;鼓励有条件的小作坊在销售票据上印制二维码,二维码中记载小作坊生产者的证件资质和产品信息等,让消费者一扫知情。
示范带动 整体提升
食品小作坊从业者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对改造提升存在认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此,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将食品小作坊基础较好的新密市作为试点,要求属地监管部门下大力气对全市小作坊进行改造提升,总结经验做法。
当地监管部门在有代表性的几个行业各选择一家小作坊,集中力量打造成样板,将规范的技术要求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将文字版的管理制度落实为小作坊日常操作的管理体系。
去年7月3日,省局组织各地主管局长、食品科长等监管人员在新密市召开食品小作坊治理工作现场会,观摩学习食品小作坊改造提升、登记、监管等工作做法,推广新密市探索的服务全方位、管理精准式、发展标准化的“高标谋划、建章立制,条块融合、深入摸排,管服并重、因户施策,示范带动、全面推进,铁腕治理、高压震慑”的“五步法”治理经验。
全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积极作为,打造食品小作坊“示范点”“样板间”,使小作坊业主学有样板、干有目标,引导规范提升。有条件的地市积极探索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模式,一些市、县针对小作坊小、散、乱、差的现状,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引导小作坊生产经营者集中开展加工活动,向规模化、园区化方向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
小作坊监管是长期化、常态化的工作。针对小作坊生产设备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下一步,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将督促各地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出台相关制度规范,为小作坊规范提升提供制度支撑;加快改造提升,改进小作坊生产加工的水平,进一步规范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秩序。
□亦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