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电子化应树立群众观念
到登记注册大厅办理业务或登录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平台办事的申请人中,有的是农民,有的是老人,有的是回乡创业人员,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对他们来说,办理营业执照就是一道坎,既让他们上网,又让他们上传资料,有的还故意设置“障碍”,以致这些群众对全程电子化颇有微词。
毋庸置疑,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是时代发展要求,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但有些地方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设置复杂,注册登记不是比过去简单了,而是更复杂了。比如,有的全程电子化系统指引不清晰,申请人遇到问题不知找谁咨询;有的系统功能不完善,系统不稳定容易崩溃,申请人前脚填完信息完成注册,一刷新页面发现注册账户无法登录;有的只能在电脑上甚至在特定的浏览器、特定型号的手机上操作,申请人如果身边没有相应的工具,就无法进入系统使用;有的程序设置烦琐不够智能,被驳回修改后,每提交一次申请,股东和委托代理人就要重新人脸识别认证一次。如是种种,非但没有发挥全程电子化的作用,还引发申请人不满,对全程电子化改革甚至商事制度改革产生抵触情绪。
国务院最近开展的大督查发现,在营商环境优化的同时,一些地方还存在政务不够用心、服务不够贴心、没有真正从群众的需求出发等现象。一些地方全程电子化系统不便捷,说到底就是没有从群众这个“需求端”发力。平台的技术实现仅是第一步,让百姓能办事、办成事、好办事才是最终目标。
政务即服务,政务只有多走心,服务才能更贴心。全程电子化系统好不好用,用户说了算,因此要有的放矢,量体裁衣。全程电子化系统不能成为花架子,要坚持“实用易用”原则,提供向导式服务,树立用户思维。有关部门应该为文化水平不高的用户着想,让程序更简便,让用户更能接受,不仅是在“形”上提供基本的在线办理功能,更要在“神”上做到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具体办事事项所面对的用户群体,充分考虑其年龄、教育背景、时间局限及线下办事场景的体验。要从简化全程电子化的程序和页面入手,用用户看得懂的通俗语句代替复杂的专业术语,做到办事指南类目清晰、要素齐全。
从群众的需求出发,用心建设真正看得懂、用得上的系统,才能让全程电子化改革深入人心,切实成为商事制度改革的有效工具。
□惠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