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掺假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食品掺假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问题。那么,食品掺假一定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吗?
一、什么是食品掺假?
世界各国对食品掺假的解释不同,但内涵是一样的,就是指为获得产品的表观价值或降低产品成本,在产品中欺诈性地、有目的地替代或添加某物质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
食品掺假不仅威胁着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还可能给公众健康带来风险,每年在全球造成逾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纵观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如“地沟油”“红心鸭蛋”“阜阳奶粉”“苏丹红”“染色馒头”“上海福喜过期肉”等事件,都是源于以经济利益为动机的食品掺假。
二、什么是食品安全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关于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即“有毒有害”和“对人体健康影响(或者潜在影响)”。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才能真正构成食品安全问题。
三、食品掺假一定是食品安全问题吗?
如果添加物属于正常食品或原辅料,仅是成本较低,如将价格低廉的水掺入到牛乳、酒中;再如,2013年欧洲发生的“马肉事件”,将价格低廉的马肉代替牛肉。尽管这些添加物都不太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但会使得食品的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降低,干扰经济市场,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
如果添加物不是食品原辅料,添加的是有害物质,就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例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以提高蛋白质含量;再如辣椒酱“苏丹红”事件,在质量低劣的辣椒粉中添加苏丹红染料以增强其色泽;用工业酒精兑制白酒等。这些事件就是添加了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影响,甚至是急性损害。
因此,食品掺假事件并不都是食品安全问题。如果统统把食品掺假看成食品安全问题,就会无形之中夸大食品安全问题。尽管食品掺假并不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但的确存在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采取最严厉的监管手段予以打击。
撰稿:李 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易掺假的几种食物
橄榄油。橄榄油是掺假较严重的油脂,常见的冒名顶替油品包括: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等。
牛奶。掺假牛奶中常见的添加成分包括:奶粉、尿素和凝乳,还有利用尿素、洗涤剂、苏打和脱脂奶粉制成的“假牛奶”。好牛奶口感均匀而顺滑,倒在干净玻璃杯里,停几分钟,再倒出去,杯壁上有一层均匀的薄薄的挂杯。
蜂蜜。蜂蜜中的掺假成分包括:糖浆、玉米糖浆、葡萄糖等。从外观来看,好蜂蜜应该是润泽的胶状液体,有着蜂蜜特有的光泽。
咖啡。假冒咖啡中常见成分包括烤玉米粉、大麦粉等。速溶咖啡中的掺假物主要有麦片、淀粉等。真咖啡应具有特殊的咖啡香气,真速溶咖啡冲泡后立即溶解,无漂浮和渣滓。
果汁。掺假成分有:葡萄柚汁、高果糖玉米糖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