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产业”蛋糕渐大监管措施亟待跟进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日正式公布,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我国自1989年颁布《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之后,首次对这一产业的监管规范进行更新。业内人士指出,《条例》提出按照新原料的风险高低分类,对低风险的新原料取消注册审批而采取备案的管理方式,通过新原料使用情况报告加强安全风险管理,是《条例》的一大亮点,这将大大调动国内外企业原料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淡妆浓抹”“粉面朱唇”“画眉深浅”……爱美之心古已有之,如今更是催生了美妆产业。近年来国内化妆品产业发展迅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化妆品零售额为2992亿元,同比增长12.6%。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化妆品行业的假冒伪劣、非法添加、夸大功效、虚假宣传等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随着化妆品产业高速发展,这方面的消费纠纷与投诉也越来越多。
化妆品是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的消费品,直接作用于人体,其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爱美背后的安全同样重要。一方面是消费者旺盛而多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产业和市场时而发生的乱象。君不见,自制口红成为“健康环保”噱头,“三无”化妆品风靡微信朋友圈,直播和海淘化妆品难脱“假货”之坑……如若放任假冒伪劣在化妆品市场上大行其道,无疑会给消费者带来伤害,让人难以安心消费。在利益驱动下,若无明确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规范,市场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状况,可能会给方兴未艾的市场带来不和谐的声音。
面对问题,无论是想“药到病除”或者是“防患未然”,都要在明确病症后精准制定药方,对症下药。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对化妆品假冒伪劣和非法添加、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处罚力度,引导并规范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给现阶段有待规范的企业行为和化妆品产业链条中所谓“灰色地带”敲响警钟;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类行政处罚情形的细化,以及“处罚到人”的规定,对相关的监管和责任主体进行明确,让各方主体对化妆品市场的“病情研判”变得更加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给化妆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带来更强的威慑力,促进行业平稳、高质量发展。
毋庸置疑,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中,对美和健康的追求与日俱增,亟待监管措施跟进。面对“多小散低乱”等监管盲区。此次《条例》更注重精准施策:做好管理减法,简化注册备案流程,鼓励支持研究创新,让优质的、创新的化妆品企业和产品更容易进入市场;做好管理加法,首次提出注册人、备案人概念,建立化妆品风险监测和评价制度,增加责任约谈、紧急控制、举报奖励、失信联合惩戒等监管措施,进一步提升了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规范性。跟随需求的变化促进供给侧的改革,这一加一减,精细管理,瞄准了化妆品市场“隐秘的角落”,堵住漏洞、细查严管,将助力化妆品监管与时俱进。
□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