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的慈善商店与环保
离开繁华的都市中心,在人群熙攘的购物街和餐饮消费场所之外,多数英国城市由并不宽阔却彼此连通的街巷和小巧精致、均匀散布在市区各处的街边公园构成,爱丁堡就是这样的城市之一。
初到爱丁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街道和绿地,而街道上装饰别致的商店橱窗,最先引起了我的注意,经常会看到路人在它们前面驻足流连。店铺中商品种类繁多,从餐具、摆设到服装、礼品卡片,颇有杂货店的感觉。这些店铺的招牌上却是“英国癌症研究所”和“救世军”之类的字眼,不禁使人望而却步。
后来我才发现,这些打着各类机构旗号的商店便是“慈善商店”,售卖的主要是由当地居民无偿捐赠的二手物品,一般多为服装,还有各类生活用品和图书。慈善商店主要由当地志愿者运营,收入被用以支持各类公益事业和研究工作。由于定价便宜,慈善商店很受当地居民欢迎,商品流动性很大,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新的捐赠。
我开始频繁光顾慈善商店后,收获了很多便宜的图书和小玩意儿。在慈善商店里,我经常看到退休的老年人,似乎他们每天的日常活动就包括去街边的慈善商店挨家挨户地逛一逛,有时顺便捐出一些自家不用的东西。无形中,慈善商店在居民区形成了一个繁荣的生态,它们的存在不仅促进了公益事业,还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不容否认,二手消费是解决环境危机的一个切实途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购买全新的物品,尤其是像图书、衣服等成本不高,人们又倾向于大量囤积、超出实际所需的商品,二次利用是完全可行的。
在以爱丁堡为代表的大学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生入学,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留学生。对于刚刚搬来新城市的学生,有许多日常用品需要采购,而这些锅碗瓢盆之类的杂物在他们毕业后也不会随身带走。因此,本地的一家环保组织想到了一个好方法:他们每年联合本地的学生宿舍收集学生们弃置的厨具和生活用品,在开学后面向新生开启“免费集市”,从而避免了大量可利用的生活用品被浪费。这个活动得到极好的反响,每年的新生免费集市门外都会排起一条长龙。
食品也是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浪费之源。按照行业规定,超市每天都要下架超保质期的食物,但许多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面包之类的干粮还没有变质,完全可以食用。面对这种浪费,本地的环保组织又找到了一个对策:一些志愿者在每天超市打烊后前去领取当天要处理掉的食物,转而运送给当地的公益机构,再免费分发给低收入家庭和无家可归者。
暑假期间,我加入了爱丁堡一家环保商店的志愿者团队。在他们运营的二手商店里,就有这样一个“食物站”,每天上架前一天由志愿者从各大超市收集来的食物,他们称之为Rescued Food(援救食物)。这些食物也面向公众开放售卖,人们可以按斤称重,随意付费。加入援救食物行动的志愿者都是普通市民,有的已经进入暮年。看着他们在工作之余骑着脚踏车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街道,早出晚归地运送被浪费的资源,我不禁感慨社会责任心的力量。
我们国家也在倡导绿色生活和节约,虽然英国的慈善商店模式在国内很难成功运行,但其环保消费模式确实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郑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