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牛书记”

——记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村镇西村村驻村第一书记鲍洪发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年03月30日 A2 版)

  “我们村来了个‘牛书记’,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村里的脱贫事业不停忙碌。”3月5日,笔者走进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村镇西村村采访。提起驻村第一书记鲍洪发,脱贫户周建云赞不绝口。
  2019年3月,袁州区市场监管局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鲍洪发被派往扶贫任务繁重的西村村任第一书记。两年来,他走村入户,使“牛劲”、出“牛力”、做“牛事”,让这个小山村大变模样,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使“牛劲”:抓党建筑堡垒,建好阵地
  “在村委会就能办理残疾证,方便多了。”脱贫户尹高生高兴地对笔者说。尹高生所说的正是该村党建“三化”建设49项便民代办事项中的一项。
  西村村经济基础薄弱,全村13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79户。以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一直借用废弃的村小,村办公室设施简陋,只有几张破旧的桌椅。
  鲍洪发决定先从村部建设抓起。他按照袁州区基层党建“三化”建设要求,把便民服务站调整到村部一楼,设置服务窗口,明确村干部职责,又配齐桌椅、电脑、空调等,方便群众办事。同时组织对办公场所进行装修,使村部面貌焕然一新。
  为解决村干部整体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的问题,鲍洪发一面与老干部谈心谈话,解决他们退休的后顾之忧,一面选拔出3名年轻人充实到村干部队伍。
  办公场所稳定了,人员齐全了。西村村的党员们感慨地说,村“两委”有了阵地,全村人有了“家”的感觉,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出“牛力”:广走访细入户,群众心暖
  宣传国家扶贫政策、介绍就业岗位、维修危旧房屋、询问生活状况……鲍洪发每天奔走在村道上、农户家的厅堂里,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
  “最近身体还好么?按时吃药了么?”一天,刚吃完早饭,鲍洪发就来到脱贫户尹斌法家里,询问起他的身体状况。尹斌法今年80岁,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老伴今年也已经74岁,两人几乎没有劳动能力,随着年岁的增长,家里没了经济来源,老两口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为了走进尹斌法的内心,鲍洪发经常与他聊天,还主动帮他打扫卫生,为他家申请危房改造补助,提高低保标准。家里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内心得到温暖的老两口,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随后,鲍洪发又到脱贫户周冬根家走访。“鲍书记,快到屋里坐!”一见到鲍洪发,周冬根立马热情地招呼他进屋。55平方米的新房内,电视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各类生活用品收拾得整整齐齐。眼前这样一个热情乐观的周冬根,让人很难和一年前的他联系到一起。
  周冬根是一名五保户,无儿无女,加上肢体残疾,一直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为了让他积极面对生活,鲍洪发一边帮他申请危房改造补助、对房屋进行无障碍改造,一边做他的思想工作,安排他参加理发技能培训,并筹集资金在镇上租了个小店供他从事理发经营。现在,周冬根每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生活重现阳光。

做“牛事”:筹资金促项目,振兴产业
  西村村依山傍水,拥有水田2675亩、旱地595亩。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村里想发展产业,却苦于资金不够、项目不多。随着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撂荒的土地越来越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岂能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鲍洪发一刻也不闲着,带领村“两委”干部走访全村30个村小组,摸实情、挖潜能、找项目。经过努力,目前西村村已流转农田1500余亩,其中包括水田300余亩,每年给村里带来20余万元收入。
  经过驻村工作队集体讨论,鲍洪发动员村民组建了袁州区西村镇村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村西”种养殖类商标。山里水质好、草料丰盛,肉牛肉质鲜嫩,第一批肉牛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鲍洪发又争取到上级100余万元资金支持,扩大养殖规模,并与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文军共同努力,引进一家种养殖龙头企业落户西村村。通过采取企业自养和贫困户领养相结合的方式,领养农户由企业提供种养技术并免费带养,企业负责销售,每头肉牛保底分红800元。2019年底,该村79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实现分红12.5万元。
  通过建立扶贫产业与参与方的利益联结机制,西村村的产业扶贫新路越走越宽。

□周常青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