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机制——
提升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和快检针对性及有效性


编者按
食品安全标准、补充检验方法和快检在食品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未来这一作用还将进一步增强,相关举措也将逐步完善。在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工作方面,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近日召开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工作座谈会上,天津市、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以及大连市等地结合各自重点、突出重点,介绍了当地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本报特对这些经验内容进行了梳理、汇总,以供参考。
天津:开展快检结果规范性验证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制定《天津市食品快检结果规范性验证工作方案》,对14个行政区食品快检结果,通过平行送实验室检验和盲样测试两个方面开展快检方法评价工作。
快检结果实验室复核验证。各区市场监管局结合本年度食品安全抽检工作任务,组织承检机构在开展年度抽检任务的同时,会同开展快检工作的市场监管所或承担快检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对市场内销售的同份食用农产品样本分别进行抽检和快检,及时将快检结果与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复核验证,复核样本量比例不低于快检总样本量的1%,并覆盖所有开展快检的检测项目。2020年,天津市共开展快检结果实验室复核验证595批次,累计开展1341项次,主要品种为日常消费量大、对快检需求高的食用农产品。
快检盲样测试验证。根据各区快检工作实际情况,天津市市场监管委组织,由天津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负责实施,对承担快检工作的单位进行盲样测试验证,从而评价快检产品质量及检测人员检验能力。一是综合对比验证多方快检单位,以快检单位性质划分为市场主办方、第三方检验机构、地方政府所属机构和企业。二是采用目前快检单位使用量较大的快检项目,主要为猪肉糜中的克伦特罗和水产品中的甲醛。三是根据评价的性能指标主要是灵敏度、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相对准确度多方面确定快检盲样浓度范围。
广东:打击食品中非法添加行为
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危害食品安全涉嫌犯罪案件涉案食品评估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广东省危害食品安全涉嫌犯罪案件涉案食品评估认定专家库管理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涉案食品评估认定制度及全省专家库,规范涉嫌犯罪案件涉案食品评估认定工作,畅通食品监管领域“两法”衔接工作渠道。
以广东凉茶产业为例,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为提高凉茶的功效,吸引回头客,在凉茶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以宣传其独家凉茶所谓的疗效。广东省局以《办法》和《制度》为依据,准确定性严厉打击凉茶非法添加违法行为。2018年,广东省对245家凉茶店1477个样品进行西药成份快检,对快检结果呈阳性的批次,省局再组织检验机构制定《凉茶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测定》和《凉茶中吗啡、罂粟碱、那可丁、可待因和蒂巴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技术方法,及时出具检测数据,在约60份凉茶中检出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扑尔敏、地塞米松等药物成分,为严厉打击凉茶非法添加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广东省局一直积极主动参与总局的“黑名单”研究工作,研究制定了非食用物质的定义、分类及判定原则,还对食品行业非法添加的行业潜规则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监管需要提出纳入“黑名单”管理的建议。主动开展有害物质的评估工作,确认违法案件中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性程度,出具专家委员会意见。
四川: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执行跟踪
四川省强化食品安全标准与日常监管的有效衔接,重点对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等)(GB 2760)、污染物(GB 2762)、农药残留(如有机磷、有机氯等)(GB 2763)、致病菌(GB 29921)等通用性限量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如GB 5009系列标准)等标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进行跟踪。在执行跟踪的方式上,采取与卫健委会商、到企业座谈、听技术机构反馈、组织专家研判、收集公众咨询等方式,全方位汇总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难点困惑,共向市场监管总局和省卫健委报送问题及修订建议70余项。
在执行跟踪的品种上,重点聚焦关注度高的白酒、调味品(复合调味料)、大米、砖茶、酱腌菜等品种。围绕全省范围内开展的“白酒品质提升工程”,省局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白酒标准跟踪评价,了解各地酒类生产企业和检验机构对酒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执行和使用情况,收集各方对现行酒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操作性、合理性意见和建议。及时组织对酱腌菜、酸菜类调味料等品种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开展跟踪评价工作,为规范酱腌菜、酸菜类调味料行业提供依据。此外,还对变化的食品安全标准,比如配制酱油、配制食醋的标识问题,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及时预警告知新标准动态,指导企业适应新标准的变化和要求。
云南:建立食品安全问题处理应急机制
2021年1月,云南省昆明市市场监管局在开展“春雷行动·2021”暨春节市场监管专项行动中,发现辖区内的大型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等销售的柑橘存在掉色情况。执法人员随即督促商家下架召回、就地封存“掉色柑橘”,同时由执法人员抽取样品6批次,送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经检验,其中5批次果皮检出胭脂红。因国家现行的标准体系中没有针对柑橘中合成着色剂的检验方法,为配合执法办案和应急处置需要,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草拟《柑橘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用于掉色新鲜柑橘的检验。市局将此检验方法上报云南省省局审批,省局根据《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和专家研判意见,作出在新鲜柑橘掉色案件查办和应急处置过程中使用临时检验方法的答复意见,同意将临时检验方法用于检验,结果仅限于本次案件稽查。
因为案件封存的是新鲜水果,容易腐烂,为保证依法处置的同时保障监管相对人的权利,在专家作出同意使用该方法进行检验的研判结论后,云南省局通过加急文件处理通道,2个小时内完成了意见答复正式文件的签批。云南省昆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查封的37批次染色鲜柑橘进行了检测,在柑橘皮中全部检出食品添加剂胭脂红,根据检验结果,按照《食品安全法》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规定依法进行了查处,并将查处结果通报相关部门,染色柑橘得到有效治理。
陕西:建立食品中兴奋剂残留检验方法
今年,陕西省将主办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陕西省市场监管系统内技术单位参照补充检验方法研究的思路,积极开展和推进食品应急非标检验方法建立,已建立食品中多种兴奋剂残留检验方法、兽药残留检验方法等。将以前没有检验方法或需要依据多项国标长时间检测的方法,优化整理成数套检测系统,确保在7个自然日内完成上百种残留指标的检测。方法均通过了资质认定。
同时,推进食品快检技术在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的应用,制定《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指导意见》,确定基本检测项目、组织人员培训,特别是加强快检过程规范性和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发布了《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快速检测质量控制规范》和《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室配置参考表》。
大连:跨区域开展标准研制与申报
2020年年底,由辽宁省大连市牵头,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市市场监管局正式签订《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合作协议》,并制定《辽宁沿海六市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协作市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沿海六市市际之间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全面提升食品安全区域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六市将在信息交流、人员培训、风险预警、舆情监测处置和核查处置等方面形成有序、高效的运转体系,共同成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日常监管、抽检监测、舆情监测、稽查执法、投诉举报、应急处置等方面发现的各类重大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同时,支持和鼓励各方跨区域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补充检验方法、地方特色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和食品加工操作规范、快检方法的研制与申报。
此外,2021年大连市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中心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联合申报了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与追溯)。该创新中心将成为推动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聚集与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计划在三年时间完成6个~7个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实现对拟除虫菊酯类、含硫有机磷类、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含重金属类等多种农残的快速检测,弥补现有农残快检技术的不足与缺失,有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幅提升。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