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细润”助小微企业质量提升
——山东积极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记
在山东,334.4万家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是山东产业发展的血脉,是山东经济提质增效的不竭动力。小微企业数量高位增长的同时,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产品服务质量亟须综合提升。
今年以来,山东省聚焦装备制造、信息技术、食品、农业等8个行业领域,引导536家企业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改进管理制度,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特别是结合山东省各地实际,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势特色产业、专精特新行业质量提升样板。
增强意识 示范引领
小微企业相对规模较小,缺乏长远规划,存在“重经营、轻管理”思想,部分企业持观望态度,参与提升行动不积极。然而,对质量认证体系的信心和实施提升行动的决心对于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开展普惠性教育培训,采用开展现场培训、组织线上视频讲座、建立交流答疑平台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知识,激发小微企业“我想提升、我要提升”的意愿,全省累计培训小微企业2.8万户。该局还筛选和编制当地优秀企业案例,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尚处于观望状态的小微企业积极行动起来。
三方参与 聚力增效
质量提升涉及小微企业、认证机构、地方政府,只有三方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各自发挥职能作用,才能确保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统筹规划,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同参与,通过对全省小微企业的质量现状、获证比例、行业分布、质量薄弱环节、认证需求等开展全面摸底分析,建立了公益服务机制、多级联动机制、扶持激励机制,同时召集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山东有限公司等9家具有多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经验、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认证机构,成立省提升行动技术支持工作组,遴选行业领域技术专家为小微企业提供公益服务。
政府的介入和有效推动,大大提升了小微企业对认证机构的认可度,提升了小微企业对质量认证的信心和开展质量提升的决心。
精准把脉 对症下药
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既存在市场反应速度快、商机把握能力强的突出优势,也存在风险意识薄弱、管理粗放、工艺设备落后、人员流动性大的相对劣势,各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的需求存在差异。
山东省市场监管部门会同技术专家,逐户深入小微企业现场,对企业现有的生产工艺流程、质量管理程序、人员配备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帮助企业梳理难点、痛点问题,结合企业自身需求,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建立、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有关程序文件,培训管理人员。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提升方案力求简便实用,不求一步到位,重在逐个击破企业质量提升过程中的痛点或难点问题,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小微企业持续有效推进。
行业视角 连锁推进
山东的实践证明,从地方支柱产业、特色行业入手,将开展提升行动与地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往往成效更为显著。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大多集群式发展,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如临沂市费县的木业、威海市文登区的花饽饽,都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特色支柱产业。这些行业过去依赖良好的市场机遇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仍处于家族式粗放型管理阶段。对于其中既有一定发展基础,又有强烈管理提升意愿的企业,参与提升行动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方法。同时,产业集群式发展更容易出现因少数企业取得提升成效,带动同产业更多企业参与提升行动的情况,进而更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山东省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分析本地小微企业特点和发展需求,重点在本地优势特色行业中开展提升行动。东营市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牧业优势,选择黄河口大米、滩羊行业开展提升行动。青岛市选择信息技术、金融等“专精特新”行业进行重点提升。
典型引路 打造样板
为实现提升行动成效最大化,山东省市场监管部门、技术支持机构、参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分析,发现各行业领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探索适用性强的解决方案,通过企业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形成能够带动产业整体提升的典型经验。
据悉,通过参与提升行动,小微企业取得了多方面的质量提升效益。比如,通过完善制度规范,实现由散漫管理模式向“标准+制度管理”模式的转变,全面提升了规范化管理水平;企业设备向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升级改造,降低了人力成本,实现了精度的控制,保证了产品质量;建立、完善质量追溯体系,特别是在食品行业,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现场环境得到改善,实现了由脏乱差到整洁有序的转变,大大降低了安全生产隐患,提升了员工生产效率,增加了业务合作机会;探索质量管理体系在新业态、新领域的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山东省将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优良实践案例评选,扩大提升行动的行业范围,推动建立小微企业质量提升长效机制,为小微企业行稳致远打下坚实基础。
□张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