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击非法添加为重点 搭建信息监测网络
浙江构建新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抽检监测是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的“雷达兵”和“千里眼”。近年来,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统一部署,“国家、省、市、县抽检事权四级统筹、各有侧重”的抽检监测体系已经确立,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计划刚性强、程序约束多、标准依赖性大”等问题。面对非法添加等新问题,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坚持以打击食品非法添加为重点,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创新风险监测方式方法,织密风险监测网络,强化风险信息挖掘与抽检数据深度分析,探索构建了市场监管系统新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机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网络。该局今年年初专门设立了省级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中心(以下统称“省风险中心”),配合食品抽检处统筹管理全省风险信息监测网络,下发《关于构建市场监管系统新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机制的意见》,8月30日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浙江省市场监管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建设的通知》,推动在11个设区市市场监管局建立风险预警交流分中心,分类监测33大类食品风险。向全社会公开遴选有影响力的检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成立监测站,提升风险发现能力。与网络媒体、社会大咖、重点企业、食品专业高校等建立风险共享交流机制,常态化、多渠道开展风险信息监测与收集。目前,已在杭州老爸评测、农夫山泉、嘉兴雅培、浙江经贸学院及浙江药科大学等10余家单位开展日常风险信息预警交流。
提效率。以“揭榜挂帅”“总包分包”形式,优化风险监测任务招标机制。由省风险中心按照“快节奏”“小批量”原则统筹分配任务,相关承检机构结合各自专业特长主动申报,大大解决了传统抽检任务招标流程复杂、公示时间长等问题。为更快发现案件线索、有效挖掘潜在风险,相关技术机构组织资深抽样人员成立了“神秘买家团”,模拟顾客、批发商等买家身份,实施精准“靶向”抽样。同时,简化抽样程序,专项监测采取“现场买样、事后填单”的形式,注重工作实效,提高风险监测效率,以最快的速度掌握风险情况。
重落实。建立专项监测任务的申报、审核、管理、评估等工作机制,规范项目有效运行。上半年,省局组织开展“小快灵”专项监测任务12个,实行省风险中心专人管理,机构专人主抓,3天内完成抽样、1周内完成检测、10天内出具风险分析报告。同时,随时跟进项目实施,发现问题立即联动市县扩大监测覆盖面。省风险中心先后组织9次专家会商研判会,撰写了染色葱、有害牛肚、小龙虾洗虾粉、甜蜜素杨梅等专报信息10篇,其中茶叶草甘膦专报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染色葱、有害牛肚等受到省局主要领导批示。相关风险隐患由省食药安办牵头开展风险闭环整治,并最终以“回头看”抽检评估风险整治绩效,实现“抽、检、研、处、评”一体化运作。
防风险。建立梳理风险隐患清单制度,结合上半年日常监测发现的风险,梳理16类全省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组织2次系统内和多部门的风险交流联席会议,邀请农业厅、卫健委等成员单位、高校、行业专家多层次预警交流。积极拓宽风险预警交流渠道,创办国内首家省级风险信息快报、风险预警交流期刊,撰写快报20期、期刊5期,实时开展风险分析、研判及国内外标准解读,及时共享内部风险信息。坚持办好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栏目,制作科普宣传小视频30余期,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解读,不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下一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将围绕风险收集、分析、预警、处置,运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完善食品抽检数字化协同应用场景和构建新型风险评估模式。
□浙局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