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食品安全精彩答卷
——河南强化食品安全省建设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纪实





柴米油盐,关乎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对于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食品产业大省,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更多。河南怎样破题?又如何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河南一直在行动。
遵循“四个最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在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工作中,河南抓重点、破难点,强监管、促共治,织密“防护网”,时刻保持“赶考”状态,书写食品安全精彩答卷。
“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民心工程,群众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殿宇说。他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始终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以建设食品安全省为目标,抓紧抓实,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重拳打击治乱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生产者的敬畏之心不可少。今年年初,长垣市市场监管局接到群众举报,一土特产经销部在销售假冒“好想你”牌红枣。
是否假冒商品?是否危害群众健康?收到举报后,监管人员立即前往检查。在现场,发现涉嫌假冒“好想你”牌红枣60箱。
经销部负责人称,60箱红枣共计5100元,但其无法提供供货商的相关资质以及进货票据、进货台账。按照规定,执法人员依法对涉案产品进行了扣押。后经厂家鉴定,该批红枣为侵犯“好想你”商标专用权的产品。
针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对其作出罚款25万余元的行政处罚。
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如何对其形成强大威慑力,真正从源头上管住食品安全,河南出快手、下重拳,严厉打击。
今年前10个月,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共立案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3816件,案件总值1275.88万元,罚没金额12859.86万元,移交公安机关281件。前三季度,公安机关打击食药环犯罪“昆仑2021”专项行动共侦办案件2192起,刑拘903人,捣毁假冒伪劣食品生产、销售、仓储窝点543处,涉案总金额5.6亿余元。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健康和经济发展,必须严防死守,这是监管部门绕不过去的必答题。可光靠罚,管不好食品安全。怎么办?河南结合实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
九月,开学季。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在上蔡县郭屯小学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科普宣传暨捐赠活动。活动现场,河南省市场监管局联合企业为学生捐赠配方奶粉600箱,发放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图册1000份。
这只是河南开展食品安全攻坚行动的一个缩影。守护“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河南还相继开展了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优质粮食工程”行动、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全省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保障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扎紧冷链“口袋”
今年7月,河南遭遇极端性强降雨,受灾严重,随后,又突发新冠病毒疫情。面对大灾和疫情的双重“暴击”,如何加强灾后监管、统筹疫情防控、确保食品安全?河南做了不少努力。
强降雨后的第二天,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即对外发布食品安全风险提示,对食品经营者、消费者、市场监管部门分别作出安全指导、消费提示和工作要求,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7月26日,河南再次在全省部署开展灾后食品生产安全专项风险排查,确保食品原料、生产设备、水源等各环节检验合格,保证食品安全。
对于受灾群众,如何保障他们住得好、吃得好?河南要求市、县属地监管部门加强临时安置点的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加大对蔬菜、肉类、米、面、油等食材以及盒饭、捐赠食品的抽检力度。同时,对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大型商超、食品贮存仓库等重点区域进行排查,保障安置点群众吃得放心、安全。
汛情发生以来,河南省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者36790家次,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395个,立案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24起,销毁水浸食品6601吨,全省未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疫情之下,管好进口冷链食品至关重要。
河南省开发建设“豫冷链”平台,食品经营主体需登录上传冷链食品的批次、产地、核酸检测报告等信息,赋码后,供消费者购买时扫描查验,实现产品、人员、运输车辆信息全过程可追溯。
同时,制定印发冷链进口食品总仓管理指导意见及操作规范,指导全省建立49个监管总仓,强化“豫冷链”系统应用,对进口冷链食品实行总仓管理、集中监管、全程追溯,扎紧进口冷链食品“口袋”。
巩义市尚城华府小区的居民曹女士,拿出手机在楼下的共享鲜柜前扫一扫。支付、选菜……不到一分钟,就取到了新鲜蔬菜和水果。
共享鲜柜内蔬菜、水果一应俱全,每种商品还被包装成小份,供居民挑选,解决了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聚集、排队的烦扰。
针对校园食品安全,河南全面推行“明厨亮灶”建设,并指导郑州大学等36所高校,开展食堂原材料联合采购,通过“农校对接”,确保每种食材可追溯,从源头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目前,全省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8%,“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超80%。
餐饮监管的重点领域,还有农村红白喜事聚餐,用餐人数多,危险系数大。为了规范农村集体聚餐,河南专门下发《河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导规范》,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指导。
民权县依托制冷设备制造基地的优势,推出农村集体聚餐“集体配送+移动餐车”模式,集体聚餐承办者生产制作过程均在餐车内完成,成品半成品在餐车内有序存放,避免食品与污染源直接接触,减少食品被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打通保障农村群众食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河南各地还探索在乡村设立“食品安全协管员”,由村干部兼任,发放一定补助,鼓励对风险隐患大的聚餐活动进行举报,建立“基层吹哨,部门响应”机制,构筑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网络。
推行厨房“革命”
开封小吃,名扬四海。
灌汤包、黄焖鱼、鲤鱼焙面……让人垂涎欲滴。然而,小吃店卫生条件堪忧、就餐环境差,长期遭人诟病。
小吃店,大民生。如今再到开封,小吃店换了模样:前厅干净、后厨卫生。转变何来?得益于河南在全省开展的厨房“革命”。
漫步新密市街道,随意走进一家饭店,大厅正中,都会有屏幕实时直播后厨各个操作间的工作情况,工作人员一举一动,顾客尽收眼底。
从备料到制作全流程公开,新密市小吃店的底气,源自河南在全省推行的“6S”规范化管理模式,它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着手,落实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餐饮经营行为。
据河南省市场监管局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处负责人介绍,“6S”的总体要求,就是清除不需要的东西,保持工作现场无垃圾、无杂物,工作人员保持整洁、卫生,并通过色标管理、培训教育,使员工养成持久的清洁习惯,自觉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反对铺张浪费。
一改传统厨房的杂乱无章,“6S”管理下的厨房,物品分类规整,地面干净整洁,厨具放置有序;食材、调料定名、定位、定量存放,并标有责任人……
曾经蚊蝇乱飞、油烟遍布的后厨,立时变得“高大上”:厨具全不锈钢,分色标管理,独立凉菜间、储物间、冷藏间一应俱全。各种加工用具全部生熟分开,调味品摆放整齐划一,标注箭头,要求依次拿放。
整洁的后厨,倒逼餐饮企业改进服务质量,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实现企业环境、效益双提升,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推行过程中,如何更好落地见效?汤阴县等地依照6S标准化管理要求,创建“实景厨房”培训基地。
一看就懂,照着会做。实景课堂按照餐饮服务操作规范要求,结合“6S”规范化管理精髓,高标准、高规格打造一座座功能布局合理、设备设施齐全、规章制度完善的后厨“样板间”,供餐饮行业和监管人员实地参观学习。
三门峡市则为“6S”分配不同权重比例,细化评分内容和评分标准,根据得分多少,对餐饮单位进行星级评定,对评定为五星级、六星级的餐饮单位,发放星级牌匾,挂于门前,激励餐饮单位明争暗赛,为消费者营造放心、安全的饮食环境。
作为食品安全的直接参与者,后厨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河南将2021年定为餐饮从业人员培训年,并升级改造“豫食考核”App,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目前,全省从业人员累计参加考试达700余万次。
智慧信用赋能
食品安全监管只靠人,万万不行。为此,河南创新监管形式,通过数字赋能、信用监管,织就食品安全监管大网。
在汝州市市场监管局智慧监管中心,上百家餐饮单位星罗棋布在一块显示屏上,鼠标一点即可实时查看后厨情况。后厨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监管人员可通过“云眼卫士”抓拍、喊话,及时制止,锁定证据,让后厨“脏乱差”无所遁形。
回想当年靠双脚一家一家店面监管,而现在鼠标拖动,即可随时查看任何一家店面情况,汝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监管科科长邓金娜很是欣慰。智慧监管中心建成以来,已通过线上检查各类食品经营主体2万多家次,纠正不规范行为近1000条次。
为揭开后厨“神秘面纱”,让人民群众看得“明亮”、吃得放心,河南开发“舌尖安全网”,并研发手机端App,在全省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推动后厨网上直播,并明确今年年底前,在全省学校食堂达到全覆盖。
打开手机端页面,食堂清洗、消毒,食品原料采购验收、仓储以及后厨的切菜、烹饪等环节一一呈现,如同“眼睛”,真正实现“明厨亮灶”。
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吴凤军说,厨房透明化,大大提升了监管效能,并倒逼餐饮从业者规范操作,已成为餐饮单位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方式,更能促使员工注重个人卫生及食品制作安全。
除了“明厨亮灶”,小小二维码也在河南食品安全监管上发力。
在郸城县天诚农贸市场,正在买菜的李女士扫描摊贩下方的二维码,所有菜品的来源、检测信息一一显示。
二维码的使用,从“源头”食品批发企业、农贸市场到“终端”销售企业,实现闭环,监管部门也可通过二维码,实时掌握食品流通动态。
在叶县,当地推行的“四码一标”智慧监管,同样在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四码一标”即食品批发企业二维码、票据二维码、送货车辆二维码、食品信息二维码,有了它,食品监管实现了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查、责任可追究。
新密市根据每道菜品的取材,量身录入食材、来源、检测报告、烹制人、健康状况等,生产相应的二维码,打造“一菜一码”,确保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如今新密“食谱一码通”已注册餐饮单位1500余家。
漯河市则从食品行业切入,开发运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设置5大模块,赋予7项功能,实现自动评判信用风险等级,闭环推进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全年向基层监管人员推送预警信息5563条。
此外,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分为ABCDE五个级别,在“双随机”抽查时设置不同比例,开展差异化监管。A级每年至少抽查1次;B级每年至少抽查2次;C级每年至少抽查3次;D级每年至少抽查4次;E级每年至少抽查5次。目前全市ABCDE食品企业分别定级57家、596家、300家、35家、8家,倒逼食品企业更加重视诚信守法。
“希望越来越多的技术,护佑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对于监管形式的不断创新,河南省市场监管局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处一级调研员张存勇说,食品、食材“身份”明白,“来历”清楚,企业诚实守信,才能让食品安全真正“看得见”。
协同共治守护
食品安全,人人关心。合力构建“监督网”,推动社会共治,方为根本。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食品安全也要从娃娃抓起。河南启动实施“百所食育试点园”推广项目,探索形成了食品安全与学前教育深度融合的“河南”模式,目前已在省内138所和北京、上海、广东等19个外省(区、市)847所幼儿园普及推广。
在试点园内,四季食材展台、班级食育角、食育主题墙等,为孩子打造一个基于传统文化的成长空间。同时,开设果蔬花园、食育工坊、班级厨房,让孩子近距离体验食材变成美味食物的全过程。并根据二十四节气变化和天气、地理等知识,制定学习课程,为孩子们普及农耕文化知识,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快乐健康成长。
前不久,一群身着制服的执法人员,来到驻马店嵖岈山风景区,对景区周边餐饮店进行随机抽查,并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行网络直播。一个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5万人次。
这样的“阳光执法”,在驻马店已不鲜见。当地还与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食安天中行”阳光执法栏目,节目组对执法活动现场直播,让消费者亲身感受餐饮店的环境卫生、食材购进、烹饪操作、清洗消毒等操作过程。
汝州市的“网红餐饮你我同查”活动,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汝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当地融媒体中心,对网红餐饮食品安全检查进行的第六次直播。
直播前,汝州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微信调查问卷的形式,列出“您心目中的网红餐厅”,由消费者投票。根据排名,执法人员随机选择餐饮单位,对证照公示区、就餐区、后厨、洗消区等进行细致检查。当天检查吸引了超10万人次观看。
如今,越来越多的“阳光执法”在河南多地上演,已成为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创新形式。同样的创新,在食品安全快检、抽检上,亦不断体现。
郑州市二七区的农贸市场、社区,定期会有一辆食品快检车“驾到”,每当它来到,车前就会很快排起长龙。这个市民眼中的“宠儿”,不仅能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还能“面对面”见证检测结果。
类似的场景,在河南各地的商超、农贸市场、社区不时上演,受到群众一致欢迎。规范食品快检车的使用管理,河南陆续印发食品快检车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强化快检车运行、快检人员配备,以及经费保障、问题(阳性)产品处置等提出明确要求。
截至目前,河南省共开展“你送我检”17622批次,发现阳性样本325批次,食品快速检测车管理使用的实际效能得到彰显。
打开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官网,每周“公告通告”专栏都会对外发布近期对抽检食品的检测情况,对不合格食品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今年已对外通报52期。
针对食品抽检,河南坚持落实“三个全”。即食品抽检覆盖“全地域”,包括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城市抽检占比57.7%,乡镇和农村抽检占比42.3%;抽检覆盖“全品种”,涉及31个食品大类304个食品细类;抽检覆盖“全环节”,从生产到流通、从田间到餐桌无死角。
对抽检出的不合格食品,河南严格落实“三个不放过”,即问题原因查不清不放过,依法查处不到位不放过,整改落实不达标不放过。
各地还探索“你点我查”“你我同查”抽检活动,对群众最关心的食品进行“定制”检测,回应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同时,搭建“你点题、我检测”“我执法、你参与”“你举报、我查处”互动平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切实“让群众说了算”。
“保障食品安全为了群众,也必须依靠群众。”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建防认为,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加快建立健全现代治理体系,提高“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能力,营造让人民群众放心的食品安全消费环境。
在推动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人人共享”的社会共治格局下,河南省以县(市、区,含功能区)为创建基本单元,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食品安全省的意见》要求,全域推进食品安全省建设。目前,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3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55个;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县153个,32个正在进行评估验收。同时,建立动态管理、创新激励、宣传推广等机制,推动食品安全省建设提标提质,切实把创建这项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超过80%。
□杨会玲 毛渊磊 卢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