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转型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1月11日 A5 版)

  从河南省郑州市区一路向西北,开车个把小时,过了黄河,便是武陟县。作为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这个不大的县城分布着300多家运输企业、11家挂车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小微企业。
  改革开放后,武陟第一拨富起来的人,很多都和挂车生产有关。可如今这个行业,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供过于求、低价竞争、利润微薄等问题。从父辈手中接过这个“活计”的小米心生波澜:靠杀价揽客源只有死路一条,唯有转型。
  小米叫米冬冬,今年33岁,年纪不大,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16年,目前是河南亿拖车辆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到转型,米冬冬也忧心,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想要转型,猴年马月的事!”米冬冬说。
  直到2021年,河南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开启,武陟县专用车行业被确定为试点行业。米冬冬敏锐地意识到,“破茧”的机会来了。
  最终,河南亿拖车辆有限公司和另外7家专用车生产企业一起成为提升行动试点。而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则是专业从事管理体系认证、集装箱检验业务的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河南分公司。
  行动开展以来,该公司成立专项小组,采取“一人一厂、一厂一策,两两互助”方针,制定精准的认证提升方案。
  针对武陟县专用车行业的现状需求,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河南分公司高级工程师阎建国认为,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对集装箱需求日益旺盛,中欧班列所需集装箱数量也稳步上升,企业何不以“开顶式集装箱”产品为突破口,转变经营思路。
  这个想法与米冬冬一拍即合。随后,公司专项小组依托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在集装箱检验领域的优势,举办培训班,解读集装箱产业、准入方面的政策要求、市场前景、法律法规及工艺流程。
  2021年3月,河南亿拖车辆有限公司顺利启动集装箱生产立项工作,并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摸排,确定了生产设备、检验器具等13大项整改内容。同年7月,公司顺利获得40尺集装箱图纸审查及型式认可、工厂认可证书;10月,获得20尺集装箱图纸审查及型式认可、工厂认可证书,初步具备开顶式集装箱量化生产能力。
  “提升行动无异于是员工的一场‘头脑风暴’,犹如种下去一颗质量的种子,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河南东骏车辆有限公司负责人乔芳由衷地说。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河南分公司从产品研发、试验、生产以及技术方面,对公司进行了全面指导,目前研发的仓栅式新产品每年可为公司带来600余万元的收入。
  因为认证提升行动而发生蝶变的,同时发生在另一家企业——河南华豫巨久车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豫巨久)。不同于亿拖车辆外拓的产业升级,华豫巨久的认证提升更多体现在内化的管理制度改革。
  华豫巨久负责人张璇是一名90后,对于认证提升,她有着颇深的感触:到外地调研,一听说是武陟的企业,对方就拒绝合作;开发海外市场,对方满意产品,却不认可知名度。种种遭遇,让她内心久难平静。
  怎么办?借着认证提升行动,张璇决定从管理制度着手,进行改革。可文件资料印了不少,一线工人却看得不知所云,质疑不断:“搞这么麻烦干什么,把产品做出来不就行了。”
  经过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河南分公司帮扶小组的指导,华豫巨久将管理以及生产流程图做成三维立体图,师傅说一遍,徒弟就能记住。这种“拼积木”的生产方式,被张璇形象地称为“傻瓜式生产”。
  同时,公司优化产品工艺流程,改进工艺装备,提高焊接效率,员工从单岗位工作实现多岗位调换,减少人员成本。
  就这样,华豫巨久从实践中总结规章、操作规范,丢弃原有模板,探索属于自己的制度落地,员工技能和素质大幅提升。公司以前每月生产60台车,车间需要投入35人,现在只需投入30人,生产效率提升16.7%。2021年,产品一次性检验合格率达95.6%,同比上升2.5%。

□杨会玲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