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齐心协力奋进质量新时代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1月13日 A1版)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
  近年来,我国质量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
  这一年,仰望星空,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举办、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评选、全国“质量月”活动开展,重磅接续,意义重大,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质量强国建设步伐更加坚定。
  这一年,脚踏实地,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质量创造希望。回首刚刚过去的2021年,质量强国战略纵深推进,“名场面”连续不断,激励着人们踔厉奋发,昂首迈进质量新时代。
强化质量基础支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质量强国的目标,作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有关部署。质量基础设施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市场监管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就把住质量安全关,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作出明确部署,组织专题研究;总局机关党委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细化方案。
  这一年,总局聚焦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行动。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上下联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困难事、百姓烦心事,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这一年,总局创新“五个一”服务模式,推动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按照“一个统筹规划、一个共享平台、一个受理窗口、一揽子服务、一个结果通行”统一要求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专门方案,结合实际加以推进。重庆和四川协同推进“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山西、辽宁以“一站式”服务为主题开展“质量月”活动,湖南、广西专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调度。另外,不少地方政府和园区管委会专门发文部署、积极推进,构建政府领导牵头、多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聚焦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行动的通知》印发后,各地着力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进百城入万企”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91个城市开展了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建成各类“一站式”服务平台537个,为60.7万家市场主体提供81.7万次综合服务,参与服务专家13万人次,为企业降低成本28亿元,推动企业利润增长112.7亿元,新增就业21.5万个,平均为每家企业降低成本4623元,实现利润增长18563元,每3家企业新增1个就业岗位,有力支撑了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升级。
  指导各试点地方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总结培育出一批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广西柳州螺蛳粉质量检测服务站组建200多人的专家服务队,助力螺蛳粉产业产值从5亿元跃上百亿元级台阶;江苏南京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15个“质量小站”,覆盖全市15个高新园区,辐射近2万家中小微创新型企业;湖北武汉出台地方标准,设立26个质量服务站,解决2000多个质量难题,为企业规避质量损失3亿元;山东烟台搭建“NQI+服务云平台”,实现仪器设备、研发成果的互助共享,有力推动了烟台科研和制造水平提升;辽宁铁岭依托建立“铁橡云台”服务平台,开展质量诊断、质量攻关等“滴灌”服务,助力铁岭市橡胶企业增收1000余万元;内蒙古推进毛绒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实现从前端养殖到毛绒纤维原料交易环节全覆盖,助力规模化、标准化饲养。
计量助力产业质量提升
  计量是质量保障的基础和衡量尺度。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以“加强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为目标,强化改革创新和机制建设,强化计量监管、计量能力建设和计量服务,提高计量综合保障能力,助力质量提升。
  这一年,多个计量重磅文件先后发布实施。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促进市场监管系统计量技术机构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标准物质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发布实施,进一步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标准物质管理,保障全国量值准确可靠,加快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计量改革迈出坚实步伐,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国产计量器具)实现“跨省通办”“异地代收”,在自贸区试点取消承担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任务授权许可。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取消企业内部使用最高计量标准器具考核发证及强制检定。
  这一年,计量法修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计量监管进一步加强。此次修订的计量法引入“测量”概念,贯彻“促进”理念,确保计量体系的统一完整和先进可靠。在全国部署开展民生计量专项行动,在眼镜配制、集贸市场电子秤、加油加气机、车用充电桩等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打通计量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年,计量能力建设得到提升。(0.2 ~ 30)m/s空气流速基准装置等5项新建国家计量基准批准启用,3项直流电压基准、1项直流电阻基准单位量值复现采纳国际单位制新定义后的物理常数,并重新确定了技术指标。计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计量标准器具核准行政许可流程进一步优化,批准新建、复查和变更考核计量标准1843项。标准物质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建标准物质2050项。全国计量标准考评员信息数据库建立,推动全国计量标准考评员“一点存档、多点使用”。市场监管系统计量技术机构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出台,部署开展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专项监督检查,不断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体系和能力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104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1859项我国现行有效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目录发布,为提升量传溯源能力、服务和支撑计量管理、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这一年,计量服务产业能力持续增强,计量服务企业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应用持续加强,研制各类计量测试设备13.9万台(套),服务企业4.5万余家,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超43亿元。医疗器械、石墨烯、铝、遥控器、白酒和港口能源物流等产业领域9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批准筹建,计量引领和服务产业的能力不断凸显。“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持续开展,5490个计量服务技术队走访调研企业7.5万余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3.5万余个。“计量服务中小企业公共平台”得到优化完善,推出35门“企业计量公益课程”,收到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从线下搬到线上、从专家直达基层的良好效果。服务中小企业“直通车”平台专家库不断充实,广大中小企业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这一年,计量领域国际合作成效显著。中国代表成功当选亚太法制计量论坛(APLMF)执委。参与国际计量规则和规范制定,出版新版国际单位制(SI)手册。举办中俄能源计量分组第十次会议、中欧计量发展和合作在线研讨会、第二次澜湄计量合作线上会议,澜湄计量合作成果纳入外交部澜湄项目成果展。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稳步提升,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互认制度在中国有效实施。
  这一年,计量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构建协调统一的计量体系。全国计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并成功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征集标准物质技术评审专家,并确定了370名标准物质技术评审专家库专家建议人选。
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
  2021年,随着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标准供给更加多元高效,标准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标准化效益不断显现,我国标准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迈向新征程。
  这一年,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地方标准管理办法》《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相继发布,为开展标准化活动提供了指导。为统筹协调标准化工作,国家层面成立了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全国31个省区市及部分地级市建立了地方政府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
  这一年,标准供给更加多元高效。通过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政府标准”与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市场标准”之间协同发展、协调配套,形成共同治理新格局。强制性国家标准由3600多项精简到210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24个月。行业标准逐步向公益性标准转化,并实行即报即备和备案月报制度。浙江、山西、江苏等5省形成地方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立标准化议事协调机制,省部标准化共建持续深化。《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发布,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实施,其在引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发挥。全面取消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大力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这一年,标准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不断完善国际标准体系建设,ISO国际标准贡献率跃升至全球前三,IEC国际标准贡献率大幅提升。我国于2016年在北京成功承办第39届ISO大会,于2019年在上海成功承办第83届IEC大会,并与ISO签订合作协议,首次建设全球唯一的国际标准化会议基地(杭州)和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杭州)。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我国牵头实施两轮《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推动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纳入标准元素,建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打造了东盟农业等一批中国标准海外示范项目。
  这一年,标准化效益不断显现。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我国构建乡村振兴标准体系,批准发布1075项国家标准,建设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93个、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102个,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在支撑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方面,我国发布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270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建立涵盖99项国家标准、50项行业标准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制定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和云计算服务安全国家标准。在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方面,我国发布百余项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启动首批51个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不断健全养老服务标准,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此外,标准还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消费升级、提升社会管理与政务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质量无止境,昂首启新程。未来,市场监管部门将守稳初心,牢记使命,聚焦质量短板,夯实质量基础,专注于质量提升,跨步迈进质量新时代。

□本报记者 吴 楠 李秋菊 陈 静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