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典应该怎么“庆”?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1月13日 A4 版)

  近日,一所“双一流”高校为庆祝建校120周年,拟花费120万元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刊发校庆特刊进行宣传,引发网民热议。
  对此,有网友表示理解,个人过生日还要买个蛋糕,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做宣传很正常。也有网友认为不妥,校庆120周年花120万元,要是1200年校庆是不是就准备花1200万元了?为什么不拿这些钱去搞科研呢?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应该听谁的呢?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作为当事者的南京大学,绝做不到对网民的声音听而不闻。对于如何搞校庆这一问题,蔡元培先生的观点无疑值得借鉴。
  20世纪上半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认为:“校庆日不是欢庆日,该是闭门思过日。”
  可现实的情况是,多数学校往往把校庆的重点放在“庆”上。锣鼓喧天,彩旗招展,歌舞升平,成为校庆的主基调。回首忆的是学校的各种辉煌;展望谈的是形势如何一片大好,前景如何美丽诱人。唯独缺少的,恰恰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过”。
  每逢校庆、节庆等各种庆典,不少人根深蒂固地认为,既然是“庆”,就应该有“庆”的氛围和样子,“说吉祥话”“办吉祥事”,才是“庆”的主题。即便是“思过”,也不应在这个时候“思”。
  记得有个朋友曾经说,每逢祭日,他必定要在心里虔诚地向先人汇报下自己一个时期的成绩和不足,检视自己,用这种方式“慎终追远”。
  总结经验教训,综合研判形势,指导未来发展,历来是走向成功的保障。庆典是大事、喜事,总结成绩、鼓舞士气必不可少,给自己做个“体检”、挑挑“毛病”,也极为重要。大事、喜事面前,一味突出“喜”,只谈“经验”与“成绩”,不提“教训”与“不足”,未免缺了点儿“以后办更大的事”的气魄、心胸与格局。想要从成功走向成功,就一定要直面过往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回避任何问题。这不是“不吉”,而是“大吉”。
  “闻过则喜”,知道自己的过失所在,也是喜事。庆典怎么“庆”,最终的决定权在当事人,但喜中有忧,乐而不淫,才是真正“干大事”者应有的态度。

□大 山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