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发布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十大典型案例
本报讯 (记者 倪 泰)1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十大典型案例,涵盖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生产经营“三无”食品等违法行为。
据介绍,2020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一年来,共查处违法案件16.2万件、罚没款14.8亿元,查扣违法产品4369吨,吊销许可证96件,从业资格限制155人,对直接责任人罚款1728万元;公安机关侦办涉嫌犯罪案件1912件。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5件由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包括浙江金华查处浦江县龙鼎副食品商行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食用油及擅自从事食盐批发业务案、重庆渝北查处毛顺明农副产品经营部非法使用工业松香加工猪头肉案、北京查处生产销售假冒“全聚德”烤鸭及标签含有虚假内容“京悦德”牌北京烤鸭案、天津查处欣海福食品贸易有限公司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食品及未履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义务案、四川成都查处林某销售未经检验检疫毛肚案。
上述5件案例中,除了对违法企业予以处罚外,涉案法定代表人、公司主要负责人也被处以从业资格限制、罚款。如在北京查处案件中,北京鑫盛荣达商贸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孔某等人以每套1元的价格购入假冒“全聚德”包材,以每只13.5元的价格购入塑封好的烤鸭,运至北京以每只20元的价格分销给下线,其销售的“京悦德”牌北京烤鸭标签含有虚假内容。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该公司作出没收违法所得20.1万元、没收其违法生产经营的“京悦德”牌北京烤鸭4905只、罚款264.7万元、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并对孔某处以5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行政处罚。
发布的另外5件案例由公安机关侦办,包括浙江杭州破获“3·30”制售有毒有害牛百叶系列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