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
量子科技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本报讯 近日,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表明我国量子精密测量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测量技术水平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关乎社会稳定和国际地位。而利用量子状态对环境的高度敏感,可以对时间、位置、加速度等物理量实现超越经典技术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早在2019年,国际计量大会就将7个基本物理量的计量基准全部量子化,精密测量进入量子时代。
《规划》用7大部分38条重点内容,全面阐述了面向2035年的计量事业发展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其中“量子”作为关键词之一被反复提及。《规划》提出要实施“量子度量衡”计划,重点研究基于量子效应和物理常数的量子计量技术及计量基准、标准装置小型化技术,明确表示要“服务高端仪器发展和精密制造”,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推动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计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在关键、重点领域“测不出、测不准”难题和高端、关键测量设备“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还十分突出。量子测量和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在底层技术层面上是“共源”的,均以对微观量子体系的量子态进行制备和相干调控技术为核心。相对于量子通信,我国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起步较晚,整体上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相关计量技术、标准及测量设备等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
据了解,目前,国内量子精密测量产业具备相对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交付能力的院所及企业较少,主要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华中科大及其孵化企业国盾量子、国仪量子等。以“量子科技第一股”国盾量子为例,其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及布局,公司已经推出适用于量子激光雷达的“单光子探测器”等核心元器件,并于202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光纤冷原子干涉仪技术”专有技术的实施许可,推出了冷原子重力仪等产品,加码量子精密测量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量子测量领域对应的测量传感业务的市场规模以及产业前景潜力巨大,随着《规划》的出台,在政策推动下,有关产业同样有望在资本层面获得更多支持。
□青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