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自美才能美美与共

——代表委员热议整治医美行业乱象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3月09日 A3 版)

  时值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医美的“变美”促销五花八门。没有丝毫皱纹的脸、没有赘肉的身材、立体精致的五官……近年来,“颜值即正义”让人们“爱美之心”变了味,“容貌焦虑”充斥年轻一代,而“颜值经济”的爆发催生医美行业高速发展。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指出,医美行业资质良莠不齐、合法医师占比低、非规范操作屡见不鲜、医美效果虚假宣传、暴露用户隐私信息、项目价格虚高等,是影响我国医美行业健康发展的乱象,亟须多方“下猛药”共治顽疾。

医美“三非”问题多
  最近,孙女士很苦恼,同样是做脸部祛斑手术,自己在某家美容院花费近两万元,而同事在一家三甲医院只花费1500元。“效果也就那样,没觉得怎么好。”孙女士觉得自己交了“智商税”。
  不止医美行业虚假宣传医生资历、医美产品功效、服务疗效让消费者糟心,违规操作直接加剧消费者的医美体验风险。去年7月13日,33岁的小冉因在杭州某整形医院做抽脂填充手术,引发全身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而去世。
  更有甚者,“95后”乃至“00后”年轻群体成了医美机构招徕顾客的重要“蓄水池”。今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7起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其中,某美容工作室在未准确核实钱某年龄仅为13岁的情况下,为钱某进行了大面积文身。法院判决该工作室返还钱某文身费5000元,并支付精神抚慰金3000元。
  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接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加到7233件,投诉量增长近14倍。
  2021年10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10起医美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典型案例,指出医美行业的违法问题可以概括为“三非”,即非法的医美机构、非法的医美医生、非法的医美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医美机构超过3万家,而拿到整形外科主任医师证书的医生不超过5000人。
  “医美行业的高收入,吸引很多医师转行学习整形外科,通过短期培训上岗,没有经过严格的专科培训,导致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多年关注医美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介绍,很多医美机构的从业人员没有医学背景,大多扮演“市场推销员”的角色,避谈医疗风险,误导消费者消费,导致众多医美纠纷。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说:“医美市场鱼龙混杂,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医美机构、非正规医师、山寨仪器等,都给消费者做医美手术带来不确定因素,隐患重重。”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医美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的当下,相关风险被无限放大,由此带来的医疗风险和侵权纠纷不断增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对青少年热衷医美感到忧心。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特级教师王家娟对此十分认同:“整容对成年人而言都有风险,而未成年人尚处在发育期,整容会给其身体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综合施策治“顽疾”
  实际上,医美乱象一直被代表委员所关切。早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王家娟就提出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禁止未成年人整容”的相关建议。
  2021年全国两会上,肖苒提出“规范医美人才培训体系”“严厉打击各类无证医美从业行为和非法培训机构”等一系列建议。
  代表委员点评医美行业乱象引起监管部门注意。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整治。同年6月,国家卫健委、网信办、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1—9月,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5397件,罚没金额3.5亿元,其中,涉及医美领域虚假宣传案件71件,罚没金额355万元。
  2021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严厉打击制造“容貌焦虑”等十大医美乱象。
  围绕“民意最盼、危害最大、市场监管风险和压力最大”领域,今年2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2022民生领域“铁拳”行动,医疗美容领域虚假宣传是8项整治重点内容之一。
  在代表委员的建议下,上海等地不断完善对未成年人整容的法律规定。今年3月1日,修订后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施行,新增“未经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的规定。
  “监管部门聚焦‘急难愁盼’,严打医美行业违法行为,展示了整治医美‘顽疾’的决心。”今年两会,多名代表委员呼吁,相关部门要更加关注未成年人医美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建议,加强对医美行业多元共治,明确医疗整形行业经营范畴,并明令禁止对未成年人开展除容貌修复等必要医疗之外的整形项目。同时,应对医疗机构整形项目的贷款消费等制定严格标准,限制没有经济收入能力的青少年,特别是学生群体的“美丽贷”。

美美与共须共治
  一方面是投诉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医美行业拥有巨大利润空间。中信建投在研报中预测,2022年医美用户规模将超2000万人,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中长期看,仍有5倍以上的成长空间。
  “医疗美容行业有刚性需求,也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亟须规范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说。他表示,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的渴求,医美行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医疗美容机构的麻醉需要建立准入机制,麻醉必须建立最低安全监测和环境标准。
  对于消费者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医美解决方案,黄宇光建议,从医疗角度来说,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安全,二是有效,三是舒适,缺一不可。消费者要有风险意识,尤其是麻醉风险,要关注麻醉医生的资质和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敖虎山建议,将医疗美容实行分等级管理,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弥补医美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激发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创新技术,生产高端优质产品。“医美行业潜力大、前景好,需要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敖虎山说。
  除多元协同治理医美行业外,胡卫认为最重要的是,应对青少年加强整形风险的宣传教育,在主流媒体平台、视频网站,以公益广告等方式,宣传美容整形风险,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从商业化的标准美。
  还有委员表示,个体对于美的追求是多样化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美绝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更不应该以健康为代价。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应包含文化自信,是适合自己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以为美,见仁见智。以安全健康为前提,监管部门加强整治,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行业诚信自律,社会多元共治,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理性的消费观,相信医美行业的未来不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更能美美与共。

□本报记者 倪 泰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