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隐患”锁在柜子
杭州余杭发布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站建设地方标准
本报讯 3月18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正式发布全国首个地方性《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站建设及运营管理规范》。该《规范》将自4月18日起正式实施。
由于便捷生活服务的飞速发展,外卖、快递、共享、租赁等行业对电动自行车电池充换电的需求呈现井喷状态。在余杭,居民小区、商业较集中的地方,基本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站。但高频次的充电,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多起电动自行车充电事故的发生,敲响了充电安全的警钟。
为此,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管局以全省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为契机,组织制定了《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站建设及运营管理规范》,填补了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地方技术性规范的空白,为浙江省地方性标准制定提供了支撑和依据。
该《规范》对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站建设及运营管理中的布局选址、设施设备、安全与消防、运营管理、标志和标识等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充换电柜设备运行参数以及对电池的充电状态、使用状态、电量、所在场所等实施远程监测事项明确了要求,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电池更换、充电和使用的实时监测,从而提升电动自行车充电使用安全。
“通过建立包含供电系统、充电系统、电池、消防等监控系统的管理信息平台,在线远程监管和控制安全事项,实现安全智能集中充电换电模式,做到把‘隐患’锁在柜子、止在源头。”余杭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站可通过对充换电柜设备运行参数以及对电池的充电状态、使用状态、电量、所在场所等进行监测,实现电池更换、充电和使用的实时监测,提高充换电效率。当数据出现异常时,管理信息平台可具备远程切断充换电柜供电的控制功能,在出现安全隐患时能够实时预警,有力提升电动自行车充电使用安全。
该《规范》的发布,有利于推动余杭区电动自行车智能充换电服务规范化建设,减少无序建设及重复投资,提升小区充电桩建设及日常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促进社会治理向纵深推进。同时,有助于推动充换电设施电池共享,提升充换电安全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刘昱婷 洪海滨 朱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