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放管服”改革新路

2020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市场监管局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商事制度改革及事中事后监管各项指标取得较好成绩。此外,钱塘区不断自加压力,全力打造市场主体“准入承诺、信用监管、精准服务”的全链条审批监管服务闭环机制,形成“全区域住所申报+负面清单管理”“信用+包容审慎监管”和“标签化”精准服务等改革成果,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从全域住所申报承诺切入 探索确认制改革
钱塘区(钱塘新区)自成立以来,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贯彻实施一系列简政放权举措。到2021年底,企业开办全流程网办率达到95.09%,开办时间压缩到平均30分钟以内,并实现公章刻制政府埋单;除法院裁定破产等特殊情形外,企业注销网办率达到100%,其中简易注销占74.08%;电子营业执照下载8万张,完成既定目标的133.33%。至2021年11月16日,全区市场主体首次突破10万户,平均每8个人拥有1户市场主体,全年存量市场主体较上年增长34.69%,增量市场主体较上年增长67.58%,增长率位居全市第一。
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是阻碍准入准营障碍被清理、注册登记便利程度越来越高的体现,但在住所登记方面,改革一直难有大突破。2020年5月,钱塘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全域住所申报承诺改革,着力破解“住所证明难”问题,有效提高市场主体准入效率。
以制度保障全域住所申报承诺。2020年3月,钱塘区出台《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以制度形式保障全域住所申报承诺实施,明确区内市场主体在申请设立(开业)、变更登记时,只需通过“省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平台提交载明住所(经营场所)相关信息和承诺内容的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表即可,不再需要提交权属证明和租赁协议等各类复杂、烦琐的场所证明材料,同时规范“一址多照”“工位登记”“集群注册”等注册登记形式,最大限度放宽住所登记限制。2021年,10071户新设市场主体和4046户变更市场主体通过住所申报承诺完成注册登记,其中新设市场主体占全年38.01%,住所申报承诺已逐渐被广泛接受。
以负面清单有效防范申报承诺“漏洞”。在实施全域住所申报承诺“宽进”的同时,以住所负面清单的形式,加强“有条件限制”的住所清单化管理,提高申报承诺效率。法律法规和产业准入中对住所有特别要求的,分别编制“产业准入”“土地及房屋使用性质”和“餐饮油烟”3张住所负面清单。截至2021年底,3张负面清单数量分别达到1928条、1928条和4414条,实现负面清单全域覆盖和动态调整。在3张负面清单使用上,由“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申报端平台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审批端平台通过系统智能比对,做到申报时即时提示、审批时即时提醒,有效避免选址失误造成的投资风险和事后监管的行政风险。
以改革推动确认制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要在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登记环节赋予商事主体最大自主权,实施自助申报、自助选定等改革举措,没有完善的住所申报承诺就实施不了确认制改革。钱塘基于全域住所申报承诺的基础和自贸区自身改革的要求,2021年在自贸区范围内试点按确认制方式探索改革,已有409户商事主体完成登记,取得实战效果。
从信用+包容审慎监管切入 探索完善新型监管机制
在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的同时,钱塘区更加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在省市局支持下,建设“钱塘企业数治在线”,与区级各部门协同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科学设置市场主体信用分类和管理标签,推动信用分类监管与重点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实施“综合查一次”“监管一件事”等多场景应用,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数字碰撞锁定异常信息,有效消除风险隐患。在汇聚市场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基础数据基础上,依托数字化手段,通过数据碰撞,形成有营业执照有税务登记证、有营业执照无税务登记证、无营业执照有税务登记证、已注(吊)销税务存续和有营业执照税务注销等5种生命状态和营业执照正常税务异常、营业执照异常税务注销、无营业执照税务正常、无营业执照税务异常等11种经营状态。与税务部门联合出台《钱塘区市场主体协同监管规则》,协同开展异常市场主体处置。目前全区在册市场主体103806户。通过数据碰撞,发现存在异常信息需进一步核实的市场主体17545户,分别是无营业执照有税务登记7594户,其余3种生命状态9951户。现已梳理异常信息7000余条,向市场主体发送提醒短信4000余条,处置异常信息1029条。
运用信用分类监管提高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建立企业信用分类指标体系,运用数据模型,实现市场主体“画像”,生成包含市场主体信息、监管信息、信用信息的企业信用码,科学划分市场主体信用分类,夯实分类监管基础,实施差异化监管。一是加大信用规则应用。以信用风险3.0为基础,全面应用信用规则,突出信用约束,提高“双随机”抽查质量和效率。2021年全区共开展执法检查13079次,其中“双随机”抽查6006次,“双随机”任务6006项,关联信用规则368条,信用规则应用率近90%,较上年度提升21%。二是监管事项分类赋码提高精准性和有效性。全面梳理监管事项清单,根据事项特性分别标注红黄绿码,并配套对应的监管规则,除重点领域外,通过匹配监管事项码和市场主体信用分类来提高“双随机”抽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2021年先后出台两批监管计划任务,列出随机抽查计划任务表、重点监管计划任务表以及检查事项对应编码表。“三表”囊括60项随机抽查任务和30项重点监管任务,涉及519个省库监管事项。三是实施跨部门协同监管。梳理跨部门关联监管事项清单,扩大协同监管范围,持续完善和拓宽“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综合查一次覆盖面。2021年,全区共开展跨部门协同监管84次,协同监管次数和检查市场主体数分别较上年增长20.33%、8.32%,协同监管率全市领先。
量身定制包容审慎监管新标准。聚焦和研判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市场主体经营行为,以包容审慎理念引导合规发展,实施以观察期、警示期、休眠期为主要特征的包容审慎监管,补充完善信用分类监管。该项工作列入“浙江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培育对象名单”。一是拓展观察期监管内涵。2021年多次动态调整观察期监管企业名录,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不断提升。改变以往被动观察事后干预的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观察期监管企业进行线上监测,及时发现其涉诉、涉众等涉嫌违法信息,做到提前介入,事前指导,引导其合规发展。二是增设警示期和休眠期两种形态,制定监管规则。在观察期监管实践基础上,对存在被反复投诉举报、被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设置警示标签,列入警示期监管,各类监管资源、服务资源适当向警示期企业集中,合力引导其合规发展。对设立后暂时不从事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设置休眠标签,列入休眠期监管,适当豁免其在住所监管、企业年报、“双随机”抽查、监督抽检等方面的行政义务,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
从标签化管理切入 完善精准服务机制
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面上数据和信息,可以直接观察到或读取,经梳理和分析就能为管理提供决策支撑。为此,钱塘在对市场主体的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标签化管理方法,按照市场主体属地、属业、属性情况分类设置标签,形成监管、服务、产业、地域、重点关注、数据协同等6类100余个标签,以“打标签”的方式对10余万户市场主体归类管理。
运用标签引导“综合查一次”。检查实施前,通过查看需检查市场主体的管理标签,梳理检查事项和所涉部门,确定需开展联合检查的事项、内容、部门、人员等信息,提前向所涉部门、人员发起联合检查要求,开展“综合查一次”,有效减少检查次数,实现“无事不扰”。如对宾馆酒店等场所检查,涉及市场监管、公安、消防等多部门多事项(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电梯安全、登记事项,公安部门的特种行业许可、消防部门的消防安全)的检查,通过查阅系统标签就可以掌握需合并监管或联合监管事项信息,随时打造“综合查一次”方案。目前,钱塘区市场监管部门已建立酒店宾馆、产品质量、大型卖场、农贸市场等6类场所330个检查事项整合,基本实现市场监管领域事项“一次查清”。该项工作获评“杭州市2021年度有辨识度有影响力法治建设成果”。
运用标签实施精准服务。建立市场主体管理标签后,可在日常工作和突发事件中立即提取含一种或多种管理标签的市场主体信息,运用微信、短信等即时工具,把通知公告、告知书、行政指导书等“点对点”精准推送给市场主体,实现快速反应。目前已归集13个服务类、29个监管类标签的企业信息。在疫情突发时,通过该功能实现对145家网吧、45家影院及娱乐场所、3908家饭店、79家游泳场馆、73家桌游场所、26家KTV场所、57家酒吧场所、640家麻将室快速点对点精准提醒。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 田晓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