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产业迈出新步伐

——枞阳“四轮驱动”重焕杨湾挂面产业发展生机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4月12日 A5 版)

  4月6日,在安徽省枞阳县义津镇菁华村,一批生产加工好的“菁春”杨湾挂面被整齐码放在一排货车里,准备发往江苏南京。
  菁华村致富带头人、原村委会主任杨春元介绍,杨湾挂面价格由以前的每公斤8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每公斤9元至12元;产品供不应求,不少商家上门提货订货,今年春节仅南京一家酒店就一次性订购“菁春”杨湾挂面1万公斤。“预计今年杨湾挂面产值达350万元,脱贫户人均增收2万余元,112名村民人均增收6000元至8万元。”杨春元兴高采烈地说。
  取得如此成绩,当然是村民自身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枞阳县市场监管局的帮扶。
  杨春元介绍,菁华村原属杨湾乡,该村制作的挂面叫杨湾挂面,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其加工的7道工序一直延续传统,全手工制作,原料只有精制小麦粉、食用盐和纯净水,不添加其他任何食品添加剂。“早年间杨湾挂面没有响亮的品牌,小作坊生产分散、标准不一、销售渠道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杨春元说。见挂面产业无法形成规模,村里一些手艺人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杨湾挂面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如何让杨湾挂面产业重焕生机?“必须‘四轮驱动’,在抱团发展、质量提升、诚信示范、强化监管上发力。”枞阳县市场监管局局长谢咬信说。该局在“四送一服”等走访调研活动中与村民共谋产业发展之策。
  关键时期,该局指导杨春元牵头成立枞阳县菁春面业加工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菁春”杨湾挂面商标,吸纳了包括20余名脱贫户在内的52名成员入社抱团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动力。紧接着,合作社在提升品质上发力,一方面,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统一向合作社成员供应原材料,然后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商标和包装进行销售;另一方面,督促成员落实食品安全制度,保障食品安全,合作社成员生产的杨湾挂面只有送检合格之后才能销往市场,从源头上保证挂面的品质。
  看到村民们制作挂面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从去年开始,枞阳县市场监管局大力推动合作社开展诚信示范经营活动,用信用激发产业发展动力。于是,该村强力推动杨湾挂面小作坊集中示范区建设,对小作坊实施改造升级,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随后,有5家小作坊共投资数十万元改造了地面,粉刷了墙壁,做到人货通道分离。这些干净亮堂的小作坊被枞阳县市场监管局认定为“诚信示范小作坊”,并为其授牌。
  合作社成员周宗霞的小作坊被认定为“诚信示范小作坊”后,还获得了1万元奖励。“我家小作坊改造后,产品销量比以前增加20%以上,一季挂面赚几万元不成问题。”周宗霞说。
  枞阳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窦小兵表示:“开展建设杨湾挂面小作坊集中示范区,就是要树立鲜明的风向标,谁规范生产,维护商标声誉,我们就支持谁、奖励谁,以发挥先进带后进、促后进的作用。”
  随着“菁春”品牌逐渐打响,为维护品牌声誉,该局强化监管,着力护牌,支持产业发展添动力。该局对全县305家面制品经营户进行走访,检查是否有制售侵犯“菁春”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并定期走进合作社,宣传知识产权知识,指导其规范使用商标。
  小挂面也要做成大产业。“接下来,我们将着手收集资料,准备申请注册‘杨湾挂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尽快把杨湾挂面非遗产品申报下来,还要建成杨湾挂面统一加工车间,让所有合作社成员入驻集中生产,一定要把祖先留下来的这门技艺传承好、发扬好。”看着家家户户挂着的细如发丝、白如美玉的挂面,杨春元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了。

□楚 江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