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创新创造赋能经济发展

——四川推进知识产权强省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4月26日 A3版)
  

数字看点
  2021年,四川省新增专利授权14.7万件,同比增长35.6%。全年新增PCT专利申请量640件,同比增长20.8%。第22届中国专利奖获奖项目达24项,数量质量均再创新高。专利转化运用方面,实施专利项目1.37万个,同比增长2.33%;专利商标质押融资贷款47.86亿元,其中专利质押项目494个、商标质押项目39个。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案量3963件,较上年增长6.96%。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强化高质量创造、全链条保护、精准化监管、人性化服务,护航创新创造、赋能经济发展。全省知识产权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保护能力明显提高、转化效益明显提升,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四川省去年新增专利授权14.7万件,同比增长35.6%。其中发明专利1.93万件,同比增长36.3%;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7万件,同比增长23.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46件,同比增长24.4%;全年新增PCT专利申请量640件,同比增长20.8%。第22届中国专利奖四川省获奖项目达24项,数量质量均再创新高。此外地理标志、商标等其他知识产权数量也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专利转化运用效益提高
  去年以来,四川省启动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供需对接和转化实施。全省去年实施专利项目1.37万个,同比增长2.33%;新增产值2387亿元,同比增长8.56%;新增利税307亿元,同比增长17.84%。
  专利商标质押融资贷款47.86亿元,其中专利质押项目494个,金额38.68亿元,同比增长12.8%;商标质押项目39个,金额达9.18亿元。同时,全省还积极在宜宾、德阳等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合计授信50亿元,现场签约近2亿元,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川省去年一年持续开展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品质提升、海内外获权、金字招牌培育、品牌运营等8项行动,持续讲好天府地标故事。平昌青花椒、江口青鳙、红原牦牛奶、蒙顶山茶、宜宾芽菜、安岳柠檬、汉源花椒、合江荔枝等10件地理标志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
保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21年,四川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进一步加强,专门印发《四川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案件管理办法》,共成立62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组织实现市州全覆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省市县(区)三级协同发力。四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正式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支持建设;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获批设立;国家商标局在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西南首家国家商标局巡回评审庭。
  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保持高质量运行的同时,绵阳、德阳等地设立了一批分中心。中国(四川)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四川分中心入驻天府中央法务区正式运行,并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省领导的认可。
  为推动“全领域、全链条、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去年,四川省制定印发《四川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方案》,平台线上线下系统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据了解,平台集合了专利商标受理、国防专利申请受理、版权登记、专利预审、原创认证保护、维权援助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转让许可登记等线下窗口服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奖申报等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
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在新一轮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强县示范试点工作中,四川省首批推荐6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17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和4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园区。推进试点建设已纳入全省2022年知识产权工作重点。
  去年年底出台的《四川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规划》提出到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67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市(州)全覆盖等一系列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目标。《四川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也对未来15年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2022年,四川省将进一步强化川渝协作,落实川渝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完善双方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应急联动、协同处置等机制,依法快速处理川渝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案件。强化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在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
  全省今年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激励政策和机制,促进科研资源高效率配置,切实培育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依法查处商标恶意抢注、商标囤积等违法行为,规范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秩序,为企业创造腾出更广阔的空间。
  高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商标品牌监管,指导市场主体科学有序推进品牌发展,培育一批金字招牌。强化区域特色产业培育,高效利用“四川扶贫”“遂宁鲜”“圣洁甘孜”“大凉山”等区域公共品牌,促进全省产业板块合理布局。加强品牌推广,积极开展“川货全国行”等参展工作,多举措扩大“川字号”品牌的影响力。
  高质量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党员专家服务团送服务到基层等活动,进基层、到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维权援助。强化精准服务,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一对一”服务机制,加快探索知识产权服务村集体等新课题的有效路径。

□本报记者 颜 伟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