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四川线上线下统筹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5月17日 A5 版)

  □川质通平台首页宣传。


  □绵阳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现场服务。

  作为一个全新的政府公益性服务平台,四川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川质通平台)今年4月刚刚上线运行就因其快捷、精准的服务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截至目前,川质通平台已筛选优质机构近200家、专家270多名,上架服务方案3000多个,访问量近17万人次,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服务7万余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突出特色打造“一站式”服务体系
  去年9月以来,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市场监管总局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指示精神,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在全系统响亮提出: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紧贴企业质量创新需求,线上线下统筹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更加优质、权威的集成式服务,为质量强省建设、制造业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川质通平台聚焦重点产品、企业、产业链、区域发展需求,构建以“1个线上平台+N个线下服务中心(站点)”为支撑的“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以服务企业质量技术业务需求“全流程一网通办”为目标,归集省内外相关行业部门的质量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源,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体制、跨行业的专业化质量技术服务综合体,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质量技术服务资源信息不对称问题。平台通过精准匹配供需双方的选择,帮助企业找机构、找设备、找人才、找政策。
  川质通平台除具有“计量测试、标准服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传统质量基础设施版块外,还设置了“知识产权、特种设备、技术壁垒、品牌建设、体系建设、物品编码”等共10个主要业务办理版块。同时,平台专门为中小微企业开发了“企业助手”功能,免费为其提供质量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工具,主要包括企业计量器具、特种设备检验到期前短信提醒和质量人员、实验室、专利、商标管理等,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性集成服务。
  同时,四川省市场监管局以省内企业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区域产业发展、省级新区建设等因素,注重与产业、区域精准匹配,在成都、绵阳、达州等9个市11个区域设立线下服务中心,同步运用川质通平台,惠及全省更多企业。绵阳市和成都市新都区“一站式”服务案例入选全国40个典型案例,成都市武侯区、成都市东部新区、达州市、遂宁市、内江市、南充市临江新区等地的“一站式”服务中心运行良好,各具特色。

“武侯模式”为更多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作为一家生产企业,企业标准能够和国际标准接轨,这对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是不言而喻的!”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该公司通过成都市武侯区NQI(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窗口,得以开展国际标准对接项目,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作为川质通平台11个基层线下试点之一,今年1月10日,武侯区NQI“一站式”质量服务窗口正式建成,面向全区企业提供多维度“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质量基础设施服务。
  武侯区“一站式”质量服务窗口运行以来,推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线上依托武侯市场监管企业微信App、企业微信万人群、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名片等方式,同时嵌入省市场监管局川质通平台;线下借助“社区居民、商家店铺、辖区企业”三支队伍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大量走访企业,将“一站式”服务下沉至基层服务点。
  目前,武侯区NQI“一站式”服务窗口累计解决企业各类质量需求近1500余件,完成检验检设备数量2万余台,提供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服务150余家次、计量服务200余家次、标准服务6家次、知识产权3家次、认证服务20余家次,主动通过线下窗口提供信息咨询服务200余家次,同时提供信用修复咨询服务1500余家次。

深度帮扶助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5月上旬,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华润雪花啤酒(四川)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获得出口“准入证”,产品顺利出口到缅甸、越南等海外市场。
  今年2月,成都市新都区NQI“一站式”服务中心收到华润雪花啤酒求助,获知该企业有意面向东南亚地区开拓市场,但是目前面临缺乏该地区市场准入要求等相关信息的问题,希望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帮助。
  服务中心立刻与入驻单位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联系。标准化研究院下属的TBT中心一方面安排技术人员针对东南亚地区市场准入问题,对该区域主要国家法规进行梳理研究,向企业提供这些国家对食品生产工厂以及产品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向企业介绍食品出口流程,并指导企业按照要求完成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条件。经过“一站式”服务中心专家的悉心帮助和指导,华润雪花啤酒顺利出口国际市场。
  新都区在“一站式”服务中按照“责任清单+技术帮扶”“监督检查+质量问诊”“整体提升+梯度培育”工作思路,推动数字赋能,实现质量基础设施资源集约化供给,并突出外向型、全球化服务特色,分类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形成了“主体责任—问题自查—需求转化—服务跟踪—持续改进”闭环。新都区连续3年开展高风险领域监督检查和质量问诊,每年帮扶50家企业,实施企业梯度培育,整体提升区域质量。
  根据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的特点,新都区在“一站式”服务中,进一步深化与西南交通大学的“校地合作”,充分发挥科研资源“转化—应用—服务”链式效应,实现质量服务与科研成果、智库专家、前沿信息共建共享。将质量科普、典型案例、论坛培训等进行创新转化,切实提升企业参与质量技术帮扶的感知度,带动企业不断感受质量、认识质量、提升质量。
  目前,新都区已组建质量专家智库,入库专家126名;举办技术公益培训18次、惠及企业4.26万家;开展成渝双城十地、成德眉资区域质量共享交流2次,质量技术服务7045次,服务企业2933家,解决质量问题233个,新增国家标准3项。

“12345”服务机制使科技城更科技
  “衷心感谢你们帮助我们开展钐钴永磁质量对标提升,制定原材料纯度提升解决方案,绵阳西磁出口产值增至1.6亿元,在中国出口市场占有率达到28.8%。产品质量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也得到大大提高!”近日,绵阳市一家生产钐钴磁材企业的负责人因为获得新的订单,专程来到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致谢。
  绵阳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科技城”,也是四川去年确定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线下试点市州。绵阳试点探索质量技术服务方式,推动区域产业和企业质量提升,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发展。
  绵阳获准“一站式”服务试点后,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建成磁料监督检验中心,针对磁材有毒有害物质,深入开展检验测试和分析改进,研制了干法气流磨制粉工艺,钐钴磁材铅含量从149ppm降为0,打通了出口通道;制定永磁体磁测量法相关标准,填补国内空白,磁力线偏移角精确控制到1°以内。
  绵阳市“一站式”服务线下试点的高效迅捷,源自“12345”服务机制。试点之初,绵阳市市场监管局就提出,搭建一个创新服务平台,成立专家和综合服务两支队伍,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标准创新基地(JMRH)绵阳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三个中心,推行“一网办、一次办、小时办、免费办”四项承诺,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五大领域31项服务。
  绵阳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依托川质通平台,精准匹配企业质量技术需求,并自主研发“绵易检”线上服务平台,提供服务6.5万余次,完成订单4051单。目前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服务3000余次,其经验做法被省委改革办推广。

面对面零距离问需于企促发展
  “作为企业,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民,市场监管部门针对企业业务量大的特点,专门建立了宣汉县普光经济开发区‘质量小站’,以计量、检验检测等业务为核心,定点派驻4名工作人员,问需于企,为企业提供点对点、面对面、零距离的个性化服务,提供检验、检定服务2300余台次,减免企业费用17万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川东北作业分公司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达州市作为四川“一站式”服务试点,围绕达州优势产业,以天然气锂钾等能源化工产业为重点,提供特种设备维保、检验检测以及计量、标准、认证认可、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一揽子质量服务。为了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达州市印发实施《服务玄纤企业制定产品标准实施方案》,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组,全程参与四川炬原、四川科润汇鑫等公司3个产品的检验检测方法和企业标准初稿拟定,破解达州玄纤企业缺乏标准的难题,助推达州玄纤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四川炬原、四川航天拓达等公司玄武岩纤维检测实验室技术人员开展培训4次,参训人员达30人次,极大提升了企业检验检测能力,为企业质量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推进“一站式”服务,达州市还按片区划分质量网格,推动首席质量官担任网格员,就地就近为企业提供质量服务,推动质量资源共建共享,助推企业质量提升。截至目前,达州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试点已为本地企业提供有效服务近100家次。

□本报记者 颜 伟 通讯员 周子皓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