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方烟火气

——北京市疫情防控期间餐饮业观察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5月19日 A7 版)

  航天桥食宝街毗邻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中路,聚集有不少餐饮老字号、“网红”小吃店。每年一入夏,天气渐渐热起来,人们在家坐不住了,纷纷选择外出就餐,旺起了食宝街的一方烟火气。
  今年4月22日以来,首都疫情防控形势日渐趋紧,朝阳、房山、海淀等多区划定了封控区、管控区。食宝街正处于甘家口街道临时管控范围内,餐饮经营户在严格落实防疫要求的同时,积极转变经营方式,应对疫情影响。疫情防控大局之下,餐饮业如何落实防疫要求?能否做到安全与经营两不误?透过食宝街这一扇“窗口”,让我们看看北京餐饮业如何应对。

传统餐饮转变模式
  4月30日,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要求,“五一”假期期间,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北京市餐饮经营单位暂停堂食、转为外卖服务。
  5月6日,鉴于共同就餐仍然是疫情传播的主要风险,北京市决定延续暂停堂食、转为外卖服务等措施,同时制定《暂停堂食服务期间餐饮行业工作指引》,对餐饮企业及其门店、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的防疫工作予以规范。
  5月15日,所在社区结束临时管控后,记者外出来到航天桥食宝街。当日中午12时,正值午餐饭点。以往这个时候,正是食宝街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如今一眼望去,各个店面却静悄悄的,只有手拎外卖的店员不时经过。
  “小吊梨汤”航天桥店负责人李玲告诉记者,在临时管控结束后,食宝街大部分店面恢复了经营,不过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无论是堂食还是大排档,都按下了“暂停键”。
  暂停堂食业务,对于注重用餐服务及环境的传统餐饮企业,岂不造成无可避免的打击?未必。
  记者在相邻食宝街的社区门口看到,“小吊梨汤”航天桥店在这里设立了便民销售点,备有装满招牌梨汤的保温缸和玻璃瓶,可供购买者随灌随取,同时货架上还有适于保存的酱鸭、凉粉、粽子等菜品主食,用密封薄膜盖好,供居民选购。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店内也及时进行了业务调整。”李玲说,“在确保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店里推出更多适合外带、外送的菜品,还可以微信下单,由店员送到销售点。”
  老边饺子馆的饺子,马兰拉面的手工面……记者在走访北京部分餐饮企业时注意到,在严格落实堂食及户外大排档暂停要求的同时,多数店面都依据自身特色,调整菜品结构,推出适合保存、便于外送的快手菜、预制菜,同时在店门前或邻近小区设点销售,居民买完就走,方便安全。
  一些“网红”饮品店则发挥“朋友圈”的作用,消费者加入微信群下单,店员制作完饮品后,约好时间送到店外交接,减少停留等候时间。
  “要说影响肯定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李玲告诉记者,“只要菜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有保障,就有信心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外卖配送持续规范
  13时,在食宝街外设置的外卖交接区,骑手王涛接下了今天要配送的第24份外卖。从早上7时开始,他已经在甘家口街道几个小区间连续奔波了一上午。
  “现在堂食停了,更多人开始叫外卖,现在的派单量和以往相比还多一些。”王涛一边说一边在手机上点下定位,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踏上配送路途。
  记者看到,一到中午,外卖交接区便开始了一场外卖“接力赛”。骑手在隔离栅栏外不停催促询问着自己接手的单号,餐饮店员捧着外卖往来穿梭,忙碌的场景一直持续到14时。
  外卖送餐业务不仅延续了往日的忙碌,也在细节上有所改变。记者注意到,外卖骑手的防疫装备一改往日的多种多样,统一换上了N95口罩,一次性手套也成为标配。
  外卖收取环节也有所改变,无接触式配送成为主流。如甘家口小区设置了外卖存放柜,骑手可将外卖放至柜上,联系订餐者及时收取。
  疫情防控期间,外卖配送成为满足居民餐饮需求的“血管”,同时也给卫生安全保障提出了新挑战。
  5月5日,为进一步降低外卖配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疫情感染或传播风险,保障外卖配送安全、有序进行,北京市发布《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外卖配送人员防控指引》,共包含13条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建立外卖配送员分级管理机制和备案机制、要求外卖配送员“应接尽接”完成全程新冠疫苗接种、推广应用无接触式配送模式等。同时,对外卖配送员佩戴N95(或KN95)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提出硬性要求。
  疫情防控形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促进了外卖配送等行业的成长。随着防控经验的完善、日常管理的精细化,外卖配送业务或将迎来新一轮发展与规范。

防控细节仍须完善
  尽管餐饮行业、外卖配送等各环节均加紧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但在一些细节上仍有改进完善的空间。如在外卖配送中,有关防控政策在“配”和“送”方面都作出了细致规定,但前后交接环节却存在规范空白。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外卖交接区,外卖骑手往往扎堆儿取餐,能否尽早拿到订餐,全凭“挤”或“喊”,秩序较为混乱。而餐饮店员在交接订餐时,在规范佩戴口罩等方面仍有疏漏,与外卖骑手接触后也不能做到及时消毒,而是连续往返取送外卖。
  上述“配”与“送”交接环节存在的问题,在各处餐饮场所均有出现,无形中造成了疫情传播隐患,有待进一步予以关注和规范。
  在餐饮行业方面,随着气候逐渐炎热,餐饮企业在推出预制菜、半成品菜方面,如何确保其保质、保鲜,也给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堂食暂停期间,对于餐饮企业店外临时设置的销售点,在菜品归类摆放、室外防污染乃至消毒卫生等方面,也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指导规范。
  记者注意到,市场监管部门针对疫情防控期间餐饮行业呈现的经营特点,已经采取了每日巡查、现场指导等方式予以规范,引导餐饮企业在满足疫情防控新要求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障经营,确保发展与安全两不误。

采访札记
  采访之余,记者购买了一瓶“小吊梨汤”回家品尝,热腾腾的梨汤甘甜润喉,一如往日滋味。而记者也看到,疫情之下餐饮经营者的感受却是千滋百味,很多人都迎来了生活的改变和挑战。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困难,他们大都积极主动应对,抓紧疫情防控的同时,灵活调整经营模式,力争闯出发展与安全两不误的新路。政府部门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和扶持政策,满足百姓生活所需,确保一方烟火气的延续。毕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种令百姓心安的滋味,无论何时都不会改变。

□本报记者 李 晶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