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时间频率计量研究所副研究员粟多武——

在南极建立我国首个重力校准点的计量人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6月10日 A1版)

  21世纪是海洋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而极地科考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落实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课题任务,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时间频率计量研究所副研究员粟多武登上了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雪龙”号科考船,携带由该院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在南极中山站建立了我国首个重力加速度校准点。
  该项工作是我国首次在极地区域完成并验证了建立时空基准的全部技术方案,为保障我国南极重力测量结果的溯源性和准确性奠定了基础,对于南极重力校准测量的科学研究意义重大。
  粟多武深入参与国产绝对重力仪的研发和应用工作,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极区海洋重力校准技术研究”的子任务“极区海洋重力现场校准技术研究”。最终他通过层层选拔,成功入围了南极科考的现场执行人名单,也成为中国计量院建院65年来,第一个登上南极大陆开展计量科学研究工作的计量人。
  2019年10月22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雪龙”号科考船正式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11月20日,科考队顺利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11月21日,粟多武和课题组另两名成员开展了新建重力点位的选址调研工作,最终选定了位于中山站站区的莫愁湖西侧山坡。
  中山站位于南纬69.4度、东经76.4度,12月和1月为夏季,夏季白天最高气温仅5℃,早晚约-5℃,且经常刮5-6级风,有时阵风达到10级。低温、大风、暴雪、人力紧张及地形复杂,是粟多武整个工作周期内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
  12月1日,课题组开始了浇筑重力校准点位的工作。该点位是一个长宽各1.2米、高0.3米、重约1600公斤的混凝土水泥墩。在严峻寒冷的环境下连续工作近9个小时,他们终于完成了重约1600公斤的混凝土的搅拌、浇筑工作,粟多武在南极这种冰天雪地的环境下,穿着短袖干活仍然出汗,衣服都湿透了,经过不懈努力,克服艰难险阻,最终顺利完成了新建重力校准点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020年2月1日,中山站入冬第一天,白天风力7-8级,晚上阵风9-10级。为了确保安全,粟多武因地制宜调整了仪器的工作时间,上下午各运转3个小时,从而获得了6小时的有效数据。极端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阻挡住粟多武完成任务的勇气和信心。为了确保安全,顺利完成建标任务,他坚持每天测量8-12小时,获得大量一手数据,并完成了课题的验收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在10级暴风雪的野外环境下,由中国计量院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仍能正常工作,且达到了设计指标。
  粟多武在回忆当时南极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时说:“好几次为了防止设备被风暴破坏,我整宿都睡不着,要到现场查看。有时遇上临时停电这样的突发状况,也需要冷静分析,克服困难。”这次历时半年的南极科考,在与大自然的飓风、暴雪战斗中,考验的是计量人的身体和精神。从中国计量院南极重力标准点建立的这一刻起,科考队有关单位的海洋重力仪器随时可以直接放置在新建的J001重力校准点进行测试或者校准,整个过程不超过半小时,对海洋重力仪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不确定度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中山站执行这次科考任务的过程中,粟多武有幸被选为科考队的代表,作为全国十个行业的出题嘉宾之一,给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录制外景题,并在2020年2月9日第五季总决赛节目中播出。
  这次南极科考对粟多武来说是个难忘的经历,作为计量院的青年科研人员,他将继续关注南极科考,努力攀登我国重力标准研究新高峰,为极地科考事业和计量科研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 川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